中国高等教育利弊_5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家、没有校舍、没有固定学制0的业余学校;不过,如果从分工的角度来看,/红专大学0似乎仍然;在1958年第7期的5红旗6杂志上,时任中央文教;现在看来,这样一套理论,从根本上否认了高等教育的;另一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则试图从制度上彻底;毛泽东并不反对半工半读制度;[12];[11];[10];[9];家的/人才教育0和/劳动者教育0的/双轨制0翻版;[1
家、没有校舍、没有固定学制0的业余学校。这两所大学的出现,明显地带有/大跃进0时期教育行业/放卫星0的性质。然而,在当时的一些国家领导人看来,偏偏是这样一些学校才能够代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办学方向上,/红专大学0由于面向工农群众招生和以生产能手为师走出了一条/无产阶级路线0;在办学形式上,这些大学由于实行半工半读和现场教学等方式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0的教育方针。在这样一些/大学0的示范下,一批目不识丁的行家里手被聘为大学教授,某些著名的大学也一度试行半工半读制度,广大师生被迫参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句话,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遇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挑战。
不过,如果从分工的角度来看,/红专大学0似乎仍然能够与正规大学各行其道、并行不悖。通过对中国科技大学和/红专大学0的比较可以发现:同样是教学改革,中国科技大学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兴办一些新兴自然科学专业上,而不妨碍/红专大学0循着/教育革命0的路径兴办一些不伦不类的工业系、林学系、体育系、福利系等所谓的教学单位;同样是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中国科技大学表现为基础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在/红专大学0则意味着业务学习与繁重的体力劳动相结合;同样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中国科技大学可以坚持走自己的/专家路线0,/红专大学0也可以大张旗鼓地坚持走所谓的/群众路线0。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设0目标与/革命0目标之间的矛盾,虽然比以往有所加深和激化,但是基本上能够通过一种半隐性的分工方式予以解决。
在1958年第7期的5红旗6杂志上,时任中央文教小组组长的陆定一发表了一篇长文5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文章从理论的高度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教育方针0与/资产阶级教育方针0的对立和斗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0,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这个方针的根本保障;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0,在我国表现为/为教育而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教育由专家领导0。二是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书本知识才算知识,实践经验不算知识,阶级斗争与知识无关;共产党人认为,世界上的知识只有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两门知识,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要高于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三是资产阶级学者主张/教授治校0、/外行不能领导内行0、/群众不懂教育0、/党不懂教育0;共产党人认为,人民群众不仅可以接受教育,而且可以办教育,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全民办学0。这篇文章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认为它/理论水平较高,逻辑性、准确性、鲜明性三者都具备0。
现在看来,这样一套理论,从根本上否认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征,否认了知识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分工的历史合理性,试图用大学的/政治论0目标完全取代其/认识论0目标。因此,它不仅带有很强的政治斗争色彩,而且具有极大的空想性。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一套深得国家最高领导人赞赏的理论,在实践中却只是在一些业余农业学校之类的教育机构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推行。
另一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则试图从制度上彻底解决高等教育活动的分工关系问题。1958年5月30日,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5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6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学校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0他还说道:/某些大学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有全部半工半读的大学,也可以在现有的大学里办几个半工半读的班。要把这也当成一种正规的学校制度。0后来,刘少奇又多次提到过半工半读学校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方面和减轻家庭和国家负担方面的好处。在1965年11月召开的专门讨论半工半读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又正式提出,半工半读学校/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我们的目标应该培养能当干部、当技术员、当工程师的水平。但是也要当工人、农民0。他还说:/半工半读也要办大学,要办半工半读的高等学校。0[13]
毛泽东并不反对半工半读制度。在/文化大革命0中被他树为典型的/七#二一大学0和/朝阳农学院0其实也是一种半工半读学校。然而,他反感两种教育制度的并存,反感/资产阶级学术权威0在正规教育制度中的统治地位。为此,他曾经向正在学习工科专业的侄儿毛远新说过,理工科学生也要/把阶级斗争锻炼作为一门主课0。到了/文化大革命0期间,有人便借机撰文指出:/半工半读0就是/资产阶级的职业学校0;/两种教育制度0,就是资本主义国
[12]
[11]
[10]
[9]
家的/人才教育0和/劳动者教育0的/双轨制0翻版;刘少奇就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0。遗憾的是,对待同样一种高等教育制度,毛泽东和刘少奇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毛泽东侧重于从/革命0的高度去改造这种制度,而刘少奇却侧重于从/建设0的角度去巩固这种制度)))这也就为/文化大革命0的/路线斗争0埋下了一行深刻的历史伏笔。
[14]
出现的种种混乱状况,则无不与/革命0目标对/建设0目标的冲击与压制有关。
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6指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0从这份文件中可以看出,在/文化大革命0发起者心目中,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应该是/破0与/立0的统一。正如5红旗61966年第十四期发表的社论5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6说的那样:/不破不立。不反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不清除这条路线的影响,就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0
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谓/破0的行为同时体现在造反运动和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在造反运动方面,先是鼓动/革命的红卫兵0和/革命的学生组织0造反夺权,对原高校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实施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0。当这场运动失控后,又先后派遣/工宣队0和/军宣队0进驻各高校,掌管高校的党、政、财、文大权。在体制改革方面,则以废除高考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全面否定17年所形成的一系列高等学校规章制度。
与/破0的行为相比,/立0的行为虽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却更能反映出/文化大革命0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某些基本特征。在/文化大革命0初期,关于大学是否还要继续办下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5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6中有关/学制要缩短0、/课程设置要精简0、/教材要彻底改革0和/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0等规定更像是针对中小学而不是针对大学提出来的。到了1968年7月22日,5人民日报6正式刊登了毛泽东关于/大学还是要办的05七#二一指示6。该指示指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
二、/革命0过程中的折中与妥协:
/文化大革命0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高等教育系统中/革命0与/建设0分工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大跃进0时期开展的/教育革命0具有双重的不彻底性:一方面,这场革命无法触动高等教育系统的上层,真正实现所谓的/知识分子劳动化0目标;另一方面,这场革命也无法使一大批新生的/红专大学0跃进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层次,使/劳动人民知识化0迅速地演变成为一个历史现实。
1961年出台的5高校六十条6可以视为/革命0目标与/建设0目标相互妥协的结果。在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上,该条例规定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0,/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0,严格控制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和方式。在/红0与/专0的关系上,强调/高等学校师生的红,不但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他们教学和学习的实际行动中。0不过,应该看到,只要/教育革命0的指导思想(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0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0)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妥协就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平衡。
/文化大革命0的爆发,除了政治与经济等其它方面原因之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建国初期1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矛盾进一步发展所造成的结果。/文化大革命0试图在两个方面克服掉/教育革命0的不彻底性:一方面,它无法容忍/资产阶级专家0统治高等学校的现象,以/批判反动学术权威0为口号公开地把大多数科技专家和高级学者当作批判和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它极尽所能地拔高/七#二一大学0和/朝阳农学院0等标新立异的/新式0大学(实际上不过是/红专大学0的历史沿续罢了)的作用和意义,试图寻找到一条能够让/工农兵0进入大学和管理大学的新式大学发展道路。如果说17年间高等教育诸多现象是/革命0目标与/建设0目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那么,/文化大革命0期间高等教育系统中
去。0
就高等教育发展观而言,5七#二一指示6涉及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问题;二是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该各自如何继续办下去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该指示说得非常明确,首先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0,其次要/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0。在这里,完全可以把/无产阶级政治挂帅0理解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0原则的进一步强化,理解成高等教育的/革命0目标对/建设0目标统治的合法化。所谓/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0,来自5人民日报6同日刊登的5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6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在上海机床厂,大学毕业生先到工厂参加劳动,当普通劳动者,拜有经验的工人为师;工厂则从基层选拔经过劳动实践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实现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条道路其实不过是/教育革命0时期红专大学/开门办学0经验的翻版,只不过现在被奉行为一切正规大学都必须贯彻执行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因为它体现了毛泽东试图通过教育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实现社会平等的一贯主张。
尽管如此,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各自如何办下去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毛泽东在上述指示中只是明确地表示了/理工科大学0还要办,对于其它种类大学尤其是文科大学还办不办的问题,一时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联想到/反右0时期中共中央区别对待科学技术人员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政策,可以推测,其它类型的高校也还是要办的,但是在办学方式上肯定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文化大革命0中、后期的历史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在这里,不妨选择理工科大学、文科大学和农业大学这三类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别从它们各自的办学模式上加以对比和考察。
先看理工科大学,1970年7月22日5人民日报6发表了一篇文章5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大学而奋斗6。文章以清华大学的经验为参照,认为新创办的理工大学与旧大学有四个不一样:一是领导权不一样,旧大学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新大学搞的是/工人阶级领导0。二是办学路线不一样,旧大学搞的是关门办学,新大学搞的是/开门办学0。三是教师队伍不一样,旧大学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担任教师,新大学搞的是工农兵、技术人员与原有教师的/三结合0。四是培养目标不一样,旧大学是/智育第一0,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新大学搞的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谁也无法否认/文化大革命0给理工科大学带来
的破坏性冲击。但是,上述四个/不一样0,却很难让人产生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们与/教育革命0时期的某些做法非常相似。两者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了基本一样:一是贴政治标签的做法基本一样。/教育革命0贴上去的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0之类的标签,/文化大革命0贴上去的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0和/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0之类的标签。二是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问题上含糊其辞的做法基本一样。如果说/教育革命0时期个别理工科大学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基础理论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衔接当作/教学0与/生产实践0相结合的基本途径,那么,在/文化大革命0期间,对于清华大学这样的理工大学如何在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和改革教材方面做文章,有关方面始终也没有给出过一个明确的说法)))所谓的/开门办学0、所谓的/三结合0,其实都给人们留下了相当大的解释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理工科高校的特别照顾,是应国防工业建设的亟需而得来的。1967年3月,主管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上报毛泽东、林彪、周恩来5关于军事接管和调整改组国防科研机构的报告6中指出:现在国防工业部门的各研究院和中科院承担国防科研的各研究所,大多已瘫痪,研究工作停顿,三线建设问题很多,这种情况十分不利,必须迅速改变;建议由国防科委组织人员迅速对这些单位实行军管,以恢复科研工作。毛泽东批示:退总理照办。9月,聂帅又上报中共中央5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6,提出将国防科委军事接管的科研单位组成18个国防科技研究院,其中包括导弹、人造卫星、核武器、飞机、舰艇、常规武器及新材料、光学等研究院。一个月后,毛泽东批示照办。在聂荣臻等领导人的保护下,国防科研事业成为十年动乱中唯一成果较为丰硕的领域。国防工业建设对理工科人才的巨大需求,客观上对理工科高校尤其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重点理工科大学起到了保护和扶持的作用。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0期间,个别著名学者也敢挺身而出,极力维护理工科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例如,1972年10月6日,5光明日报6刊载北京大学教授周培源的文章5对综合大学理工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6。文章对时下流行的/以工代理0、/以校办工厂替代实验课教学0、/按产品划分,设置专业0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工和理、应用和理论都必须受到应有重视,不能偏废0;/改造与建设实验
室,加强实验训练是理科教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0;/理科的专业设置仍宜按科学而不按产品区分0;/对基本理论的教学、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0等。不难想象,换做文科或其他一些学科的高校,谁要是敢提出类似的建言,将会招致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对理工科教育的巨大需求,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对理工科大学采取适当的尊重和保护措施。这种情况即便在/文化大革命0期间也不能不有所体现。
再看文科大学。早在1966年7月12日,5人民日报6便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7名大学生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建议实行/崭新的文科大学学制0的信,信中建议:文科大学应该以毛主席著作为教材,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学制缩短为一至三年不等,让广大学生提前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锻炼改造,长期地、无条件地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招收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和复员军人中的优秀分子入学。可以说,这些建议不过是事先出台的5五#七指示6精神在文科大学中的具体体现罢了。毛泽东在其著名的5五#七指示6中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0
尽管如此,人民大学等纯文科大学在/文化大革命0中还是逃脱不了被迫停办的命运。不过,以综合性大学为代表的所谓的文科大学在/文化大革命0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的保留和发展。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中的文科院系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所谓的/革命大批判0功能。1970年5红旗6杂志第一期发表了一篇名为5文科大学一定要搞革命大批判6的文章,声称/革命大批判是社会主义文科大学的基本任务,又是当前改造旧文科大学迫切的战斗任务0。/不仅应该批判社会上的资产阶级,还应该把批判深入到文科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旧的文科大学才能在批判中获得新生0。应该看到,/革命大批判0对文科大学事实上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以政治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文科的教学与科研,不可避免地起到了歪曲历史和阉割学术的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出于批判/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0的需要,它又在客观上认可了大多数文科类学科和专业的继续存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和相应的专业仍然遭到了废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科大学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当然,出于/革命大批判0的原因,文科大学在学
制上和教材上的/改造0都是理工科大学望尘莫及的。在学制问题上,/文化大革命0期间的文科大学纷纷招收工农兵学员,将实际教学时间缩短到一至两年。在教材问题上,则争先以毛主席著作作为基本教材,对原有的教材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和改写。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又以1971年5红旗6杂志第六期发表的复旦大学/五#七0文科试点班的调查报告5用革命大批判改造文科大学6最具代表性。该文以复旦大学在1969年招收30名工农兵学员、办了一个两年制的文科试点班的经验为依据,强调:文科大学的改造必须深入开展大批判;要以毛主席著作当作基本教材,指导大批判的深入开展;在大批判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文化大革命0期间文科大学在学制和教材方面的改造其实具有很强的历史荒诞性。文科大学与理工科大学一样,也同时具有/认识论0和/政治论0两个方面的追求。尽管文科的学术活动一直有着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其中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相当复杂,但是,试图让文科大学的认知活动完全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活动的教育实验,则完全否认了相关学术活动的独立性,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农业高等院校的情况尤其特殊。早在/教育革命0时期,/红专大学0等一批在农村中出现的高校便被吹捧为体现了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新生事物,被奉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即便在1960年初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0时期,毛泽东也曾经给坚持办下来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0(一所半工半读的业余农校)发去贺信,公开声称:/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我希望不但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该有这样的学校。0[15]到了/文化大革命0期间,业余农业大学的模式几乎被推行到全国各个正规的农业高等学校当中。1968年12月1日的5人民日报6刊登的江苏省靖江县调查报告5/土专家0和农业教育革命6提出:农业院校要统统搬到农村,由贫下中农管理;教学内容要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课,联系各地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要从/土专家0中招生,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两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彻底整顿原有的教师队伍,要由贫下中农、/土专家0和同工农兵结合得好的知识分子担任教师。不久之后,以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正规农业高校果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领导,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文化大革命0中后期,全国上下还展开了一场学习/朝农经验0的运动。/朝农0即朝阳农学院,系沈阳农学院水利系迁往朝阳地区后与其它几所学校
和科研所合并而来的高校。它对外宣扬的经验是:第一,学生实行/社来社去0,从农民中来,毕业后仍然回原地当农民;第二,实行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即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成立若干课题组,围绕科研组织教学;第三,办学方式上实行/几上几下0,即每年分阶段组织学生回队参加劳动和在校学习。/朝农经验0说到底,就是试图用非正规的业余农业教育取代正规的农业高等教育,它的某些做法固然值得人们思考,但在整个高教系统推行则完全是一种空想。
/思想改造0运动、/教育革命0运动、/文化大革命0等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冲击,在某种意义上似乎都以农业高校所承担的后果最为明显和严重。这其中的原因又多少与新中国的工业化政策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工业化一直是国民经济建设首要的和重点的发展目标。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必然有所体现。第一次全国院系调整,其实就是以理工科专业和相关院系调整为重心而展开的,其结果是理工科高校的数量在整个高校体系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1959年中共中央指定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共有16所,其中的理工科大学就占了8所(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含有理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占了两所(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师范大学两所(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医科大学两所(上海第一医学院和北京医学院),文科大学和农业大学各占一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这并不是说有关部门不重视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而是说在各类高等教育重要性的等级排列中,农业高等教育确实长时间位于理工教育(满足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需求)和包括了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在内的文科教育(满足意识形态斗争和师资方面的需求)之后。所谓/朝农经验0,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教学与科研上的重要性,甚至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也没有准备把它推广到一切正规的高等学校中去。
197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邓小平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科学技术队伍也要整顿。0后来又说:/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是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不能替代大学0。/不懂数理化、外语,还攀什么高峰?0他的这番话直接挑战了5七#二一指示6的权威性。虽然未点/朝农经验0的名,但在实际上无异于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0期间盛行的那一套高等教育发展观。[16]
/文化大革命0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其实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内在矛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表现。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完全用/革命0的目标取代了/建设0的目标,用/无产阶级教育路线0取代了/资产阶级教育路线0,用/七#二一大学0模式和/朝农经验0取代了传统的大学模式和办学经验。然而,一经分析就会发现:/革命0和/建设0双重目标的差异依然像建国初期17年那样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分工体系当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0与/资产阶级教育路线0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径渭分明;/七#二一大学0模式和/朝农经验0自始至终只有非常有限的普及和推广意义。因此,这种高等教育发展观虽然竭尽全力以/革命0的面貌出现,但其在实践中的折中和妥协的色彩可以说并不逊色于建国初期17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这是一种在狂热的/革命0过程中逐步实现折中和妥协的、逐渐/去魅化0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在/文化大革命0发起人毛泽东那里,/革命0和/建设0的目标都自有其一定的理论上的根据。他曾经在5新民主主义论6中专门说明过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0/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0/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0在这里,他一方面试图按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理解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政治夸大成了教育活动的一种决定性因素。从/教育革命0时期沿用到/文化大革命0时期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0的口号,不过是上述政治决定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罢了。/学术0与/政治0、/造反0与/革命0,在/文化大革命0当中几乎没有任何原则上的区别。
然而,作为一名务实的革命家,毛泽东又从来没有轻视过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重要性。他曾经这样要求全党学习经济工作和工业技术:/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别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对这些工作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些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0[17]应该承认,这种看法也是他在建国后一贯坚持的。问题在于,在经济工作中,与工业技术相关的许多重要的知识偏偏掌握于一大
下载地址:5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陈学飞.Doc
【】最新搜索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陈学飞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DSS与中国传统管理方法
中层管理经验分享
草帽计阅读题及答案
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文件)
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诗歌《我想》
138班中华魂“遵纪守法-从我做起”演讲征文
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备考经验分享
电沉积制备二氧化锰碳纤维做燃料电池_图文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3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