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从环保纪录片透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功能

发布时间:2018-02-05 00:50

  本文关键词: 环保纪录片 影视文化 认知教育 大学生群体 出处:《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社交媒体的普及,影视作为其中一种传播类型,为群众了解社会动态,把握社会发展现状提供了更便利的途径。影视中所包含的文化通过影视内容和媒体态度对大众的意识层面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疏导。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积极活跃分子,更擅长于利用大众媒体,因此影视文化对其的认知层面的影响不言而喻。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认知层面的教育从各种领域都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大学生认知教育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通过对本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大学生自身对于影视文化所能产生的社会意识传导表示认可,但大多不具备主动选择性,在进行意识传递的过程中只能想到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家庭也同样不重视影视文化的教育功能,不注重对大学生认知层面的教育;高校没有一个完善的认知教学体系;社会整体对认知教育的忽视。因而对大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不仅要从大学生自身层面,也还要从家庭、高校、社会这些层面进行彻底的改革。本文是从多样的影视文化中提取出其中一种环保类纪录片类型来把握,主要通过数据调查和简要访谈的形式分析了环保纪录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现状,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三个层面简要分析了造成目前这些现状的原因,进而从大学生内在、家庭、校园、社会四个层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social media in modern society, film and television as one of th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masse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dynamics. Grasp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more convenient way. The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ha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ublic through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ontent and the media attitude. Jumping molecules. Better at using mass media. Therefore, the impac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on its cognitive level is self-evident.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ore attention.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t show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recognize the transmiss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which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But most do not have active sel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consciousness transmission can only think of the use of traditional propaganda; Families also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 There is not a perfect cognitive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whole society neglects the cognitive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ognitiv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be from their own level, but also from their famil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s to extract one ki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ocumentary from the divers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o grasp. Mainly through the data investigation and brief interview form has analyze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ocumentary film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ommunity dissemination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cognitio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emotional cogni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er, family, campus and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952;G64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若干认识误区[J];电视研究;2000年08期

2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3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4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5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6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7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8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9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刘伽茵;叙事链思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D];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

3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伟;从环保纪录片透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功能[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3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4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5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7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9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1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91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