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发展中心筹建的理念、路径与模式——基于对美国东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访谈
本文选题:教师发展中心 切入点:教师发展 出处:《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年02期
【摘要】:美国的东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属于新创立的组织机构,但发展迅速、运行良好、成绩斐然。其核心成果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筹建理念。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规模差异较大,各中心命名独具匠心,都充分体现出各自的定位、特色与发展诉求。二是结构与功能设置,不同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的隶属关系差别很大,但总体上都与专业学院有严格区分。教师发展中心并不一定在二级学院设立分支机构;中心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特征,所聘用人员大多受过专业学科训练,学科差异显著,形成互补优势;多数教师发展中心并不从事教学评估工作,突出服务理念;经费来源相对独立,主要从事促进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而非专业的学科性研究。三是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问题。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工作坊、午餐会、研究生培训、在线课程及互助工作坊等具体手段颇具成效。美国很多高校并不强制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中国新建立的教师发展中心应注意:如何评价一个中心的好坏;新的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后可能面临哪些困难及解决路径;建设初期要注意人员聘任的专业化,以及教师发展中心如何在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状况中发挥作用等。
[Abstract]:The Northeast University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newly created organization, but it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worked well. Its core achievements include three parts: firs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vary greatly in scale, and each center has its originality in naming, which fully reflects its respective positioning. Secon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re very different, but on the whole they are stric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colleges.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does not necessarily set up branches in the secondary colleges; The staff of the center are highly specialized, and most of the staff employed have been trained in professional subjects, which have marked differences in disciplines, form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ost of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s are not engaged in teaching evaluation work and stress the concept of servic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ources of funding, mainly engaged i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 teach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elated research, but not professional 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rd, the promotion of attractiveness and cohesion. Young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workshops, lunche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not force young teachers into training. The newly established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in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a cente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rsonnel employment and how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can play a role in reversing the emphasi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neglecting the teaching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美国东北大学;
【分类号】:G650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媛;;我国大学教师角色地位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卢乃桂;;追求卓越、制度建设与大学教师的工作生活(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孟繁玲;袁孟红;李登新;;东华大学教师分类管理实践[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马立红;曲艺;刘明耀;;国外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特点与启示[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5 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性别和年龄差异[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兆吉;;大学教师的威信及师生关系[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7 贺卫方;;关于停招硕士生事答批评者[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陈伟;;从牧师到教师:英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变革——以十九世纪的牛津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杜屏;李琳琳;;大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3所“985”高校的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治中;;掌握信息技术是21世纪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晏扬;大学教师的待遇真的“太差了”?[N];深圳商报;2010年
2 湖北 刘凯玲;大幅提高工资并非佳境 建立大学教师退出制度尤重[N];中国商报;2010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尧;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2年
4 ;中国学生太多,美大学教师培训“叫对名”[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5 中国人民大学 刘东风;影响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李永山;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大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顾海良邋田豆豆;不应片面追求大学教师“博士化”[N];人民日报;2007年
8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王海威邋刘元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教师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9 赵培源邋记者 张守帅;大学教师企业职工互换角色[N];四川日报;2008年
10 华南理工大学 张振刚;大学教师的三个境界[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冲;大学教师知识效能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金凤;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D];西南大学;2010年
4 唐忠阳;基于公平偏好评估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契约设计[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宛;美国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向度的历史考察(二战后~199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曾晓娟;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栋娟;大学教师的文化使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兴亚;当代大学教师角色困境及其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素娜;英国、中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与特色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章小梅;大学教师服务学生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罗婷;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靳宇倡;大学教师工作枯竭状况及相关因素[D];清华大学;2006年
7 王中奎;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强;大学教师—学校匹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韩小敏;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特点解析及构建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雷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4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68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