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建设在中国:制度与张力
本文选题:高校 + 书院 ; 参考:《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04期
【摘要】:高校书院的制度要素可以从书院数量、覆盖年级、覆盖学生、集体住宿、学院书院关系、是否精英化、学工系统设计、是否提供正式课程、有无提供组织化的教育设计、是否具有公共空间/仪式等十个方面展开分析。对国内985工程高校书院的制度分析表明:书院这一术语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高校虽然都在使用"书院"这一标识,但背后往往意味着迥异的制度要素组合、历史渊源和改革期许。同时,这一概念至今仍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中。高校实行书院制的改革路径不尽一致,这不仅有基于改革成本的考量,更暗含着改革理念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之间的不同价值选择。由于专业院系和书院之间的功能缺乏有效区分,因而或是存在二者之间课程安排、活动组织、学生认同感等方面的冲突,或是具有强化书院封闭性的风险。自上而下的组织再造和自下而上的组织生成是书院建设中不可忽视而又需要谨慎平衡的组织化力量。
[Abstract]:The institutional elements of a college can range from the number of colleges, covering grades, covering students, collective accommodation, college relations, whether elite, academic system design, whether to provide formal courses, whether to provide an organized education design, Whether there is a public space / ceremony and other ten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he academies of 985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term "academy" is very rich in connotation. Although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 the logo of "academy", it often means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lements behind it. Historical origin and reform expec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pt is still growing and developing. The reform path of colleg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fferent, which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reform cost, but also implies the different value choices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lite education / mass educ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departments and academies, there are som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such as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ctivity organization, students' identity, etc., or the risk of strengthening the closeness of academies. The top-down org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and the bottom-up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 are the organizational force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but need to be carefully balanced in the colleg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复旦大学新进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现机制及其反思” 上海浦江人才项目“通识教育话语体系的中国化构建”
【分类号】:G649.2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03期
2 崔海浪;;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S2期
3 于爱涛;孟祥琦;;当代教育视域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09期
4 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年06期
5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6 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7 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8 李兵;;清末科举革废对书院改革的影响探析[J];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会春;;书院建设在中国:制度与张力[J];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04期
2 张莼波;郭万牛;;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范式的缺失与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04期
3 孟彦;洪成文;;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2017年03期
4 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7年03期
5 陈静蓉;;书院制下高校境外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的创新思考——以暨南大学四海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7年02期
6 杨磊;周珂;徐佳;;试论独立学院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年02期
7 王伟;张黎;;创建育人型学生成长社区的思考与探索——以清华大学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年02期
8 彭帆;;高校学生公寓半书院制管理的路径创新探索[J];教师;2017年05期
9 王大伟;王海川;孙秀菊;;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图书馆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研究;2017年01期
10 杨全民;;应用型大学双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刍议——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崇德书院为例[J];明日风尚;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雯雯;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书院制改革探析[D];山东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斌;;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3年08期
2 杨雪翠;刘福才;;“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03期
3 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4 叶飞;;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论公民教育如何应对公共品格的沦落[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5 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田建荣;;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年01期
7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年10期
8 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刘平昌;周清华;王建琼;;书院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朱汉民;;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剑;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粟品孝;《四川书院史》读后[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3期
2 林吉玲;明代运河区域的书院教育[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赵旗;宋代书院的兴起及其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侯宏业;;宋代理学和书院教育在河南的发展及其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年20期
5 李才栋;从早期江南三书院看书院教育、科举制度的互动关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李才栋;访台书院纪行[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09期
7 王伟康;扬州书院略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郑万祚;;韩国书院研究动向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肖永明;商人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10 河边;;漫谈书院[J];中国考试;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方平;;元代书院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杨晓斌;黄新宪;;清代榕台书院的历史渊源[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4 杨龙;;江西的书院与书院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丁钢;;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魏金玲;;浅述都昌书院之一二[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8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董茸;;试论致用书院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启示[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10 方彦寿;;黄iτ肽纤胃V菔樵航逃齕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广生 刘建岱;宋元书院之盛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李广生 刘建岱;明清书院兴与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朱文全;乐山书院的缘起与命名[N];乐山日报;2009年
4 朱文全;乐山书院的教学[N];乐山日报;2009年
5 周武现;修水古书院 育人知多少[N];九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吕sァ∈迪吧,
本文编号:1814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81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