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

发布时间:2016-11-28 16:25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成就与经验、挑战与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第6期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

挑战与完善———成就与经验、

丁小浩

李锋亮孙毓泽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发生了深刻

的变革。涉及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与配置方式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则是整个高教体制改革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最后讨论发展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政府依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遵循政府计划、政府举办、公共财政出资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施

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

分级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各省“分灶吃饭”的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的新财政体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明确提出进一步确立中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意图。随着中央对办学和投资责任的不断下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责任,并最终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间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发生了一些调整,,其结果是在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的同时,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

(二)政府拨款模式的变革

高教投资体制改革中政府投资作用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的划分、投资的数量和结构等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转变上。1985年以前,政府对高等学校的事业费是按照基数加发展”的模式拨付的。“1985年,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方法。与“基数加发展”的旧模式相比,“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总体上更加有利于经费的合理配置,增加了高等学校安排经费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经费管理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成本行为规

行的是国家包办的单一体制和模式的免费高等教育。央与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

1977年高考的恢复直接改变和推动了随后整个中国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当时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人才支持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而国民收入普遍很低,高等教育肩负着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尽快弥补由于文革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的特殊的历史使命,而主要由政府财政经费支撑的免费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社会精英。

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始和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调配转向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方式,原有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已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84年中央政府把教育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体系中的基础性改革,它的改革成效将制约着其他一系列改革,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的变革

从国家财政投资体制的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改变由国家统一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

十一五”专项规划课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研究成果(高学会[2007]5号)*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Word文档免费下载: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成就与经验、挑战与完善 (下载1-5页,共5页)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成就与经验、挑战与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7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97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