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5-24 14:49
【摘要】:“乐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教”思想不仅指音乐的教化,还有“乐(lè)”的教育思想。在本研究中,主要以“乐(lè)教”为研究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乐”的思想的观念比比皆是。文章中主要以先秦时期对“乐教”有代表性的儒者思想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批判和总结,进而阐释新时期的“乐教”思想。孔子的“乐教”思想多层次、多维度地展开于其泛伦理的“仁学”体系之中。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对后世儒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在政治中主张“君民同乐”的施政思想。然而,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并给予后世特别是宋明理学以逻辑的导引。荀子则是从“性恶论”出发,提出要“礼法之治”才能“乐”的观点,其思想中的“有欲无欲”和“欲之多寡”的思想主张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受禅、道两教影响,有宗教化、意识形态化和形而上学化等倾向,相对于先秦思想有退步。近现代的学者也汲取孔子思想,结合时代背景也对“乐”进行了阐述。这些思想主张抑或偏重于社会伦理,抑或迎合统治者的统治需求,抑或受到阶级伦理的限制,都无法实现全方位生生互动的平常人之“乐”。我们主张,“乐”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以虚无缥缈的天道苛求人,而是现实生活中追求广泛的、开阔的生生互动而积淀的平常人的情感体验。它在思想上以实践理性取代形而上学的天理、天道观,在人性论上以现实实践人性取代抽象的性善论或性恶论,在伦理观上以平等互动取代封建等级制和封建礼教,在人生境界上主张永不脱离实践、永不脱离群众、永不脱离时代、永不背离现实人性、永不背离生生互动、永远“不忘初心”的平常人的人生境界,以之取代封建的所谓圣贤境界。所以,实现平常人境界的“乐”就是要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常人境界的“乐”的追求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凡;;“吾与点也”——孔子乐教目的观[J];黄河之声;2014年10期

2 蒋琴;;儒家乐教思想的当代伦理价值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3 匡勇胜;吴新颖;;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求索;2013年10期

4 伊莎贝拉·霍尔瓦特;杜亚雄;;孔子乐教思想在英国一所学校的实践——美国学校(TASIS)伦敦分校访问纪实[J];美育学刊;2013年05期

5 王蔚;;孔子乐教思想及其现代文化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伏爱华;;徐复观对孔子乐教的阐释与发挥[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孔祥安;;孔子乐教思想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武治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孔子乐教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刘心;李沫;;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10 雷永强;;孔子乐教的“内圣外王”指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劲松;诗性乐教[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筱琪;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及其政治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司唯;乐教在当代的实践探索[D];中国音乐学院;2013年

3 郭佳;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朱晨溪;《礼记·乐记》中的乐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张志伟;论郭店楚简乐教观及其在儒家文艺美学中的地位[D];青岛大学;2011年

6 时开阳;《论语》中乐教思想对职业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璐;传统乐教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左烨;中国传统乐教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9 王宏娟;先秦乐教思想及其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惠芳;孔子“乐教”思想对当代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84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484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