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毕业生保留工资落差、工作转换和首职持续时间

发布时间:2020-03-18 11:53
【摘要】:基于麦可思对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和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调查,研究保留工资落差对大学毕业生转换工作和首职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1)四成以上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有落差,近七成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过工作,四成以上大学毕业生的首职持续时间不到一年;(2)保留工资落差对工作转换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保留工资偏高群体转换工作的发生比率是偏低群体的0.80倍,前者的首职持续时间也因而比后者长3.158个月;(3)较之保留工资落差,学用匹配、毕业学校类型、毕业即失业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转换工作和首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应从大学生个体、高校以及政府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图文】:

失业率,大学毕业生


33%左右,即约1/3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离职。《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2012)》也显示,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变动工作两次以上的占57%,其中,变动三次以上的高达32%。[3]首份工作具有长期的福利效应,若首职处于不利地位,工作状态较差,求职者将很难融入劳动力市场,在经济衰退中更容易面临失业风险。[4]因此,首职持续时间是与离职率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反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还反映了首份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忠诚度的高低,值得深入研究。图12010-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失业率和离职率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就业难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转换工作频繁,首职持续时间不长的原因何在?《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认为,大学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不符合个人职业期待。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中,98%的人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2012)》指出,,大学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的适应性普遍较差,离职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工资待遇、人际环境和工作地点。程君和羽琪的研究也认为,与期望的落差太大是大学毕业生频繁辞职的主要原因。[5]这些观点是否可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于个体离职原因,20世纪以来,经济学者主要从宏观视角考察工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失业率等因素,提出了一些模型和理论。伯德特(K.Bur-dett)首先提出在职搜寻及离职行为模型。假设每一个在职者都面临三种选择:在职不搜寻、在职搜寻和离职搜寻,模型特别强调工资是决定

频率分布,大学毕业生,频率分布,持续时间


说明大学毕业生首职持续时间普遍不长,忠诚度不高。同时,32.7%的大学毕业生首职持续时间在34个月及以上,42%的大学毕业生首职持续时间在12个月以下,这说明大学毕业生首职持续时间呈两极分化,其原因可能是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现象,呈典型的二元劳动市场结构。图3大学毕业生首职持续时间频率分布图4保留工资落差与首职持续时间的频率分布保留工资落差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工资期望与现实间的落差,它以同一地区除本人之外其他人的保留工资均值为参照点。总体上看,四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存在保留工资落差,其保留工资高于该地区均值,而且这一比例在毕业半年后和毕业三年时的差异不大,分别为45.4%和47.7%。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期望偏高是普遍现象,而且基本保持稳定。图4显示,保留工资有落差群体的占比随着首职持续时间上升逐渐增长,在34个月及以上区间,保留工资有落差群体的占比高于无落差群体约10个百分点。这说明保留工资落差和首职持续时间相关,保留工资偏高群体的工作转换概率较低。此外,双变量交叉频率统计还显示,近七成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过工作转换,但保留工资有落差群体转换工作的比例比无落差群体低7.26个百分点。考虑到保留工资和其他特征会影响个人是否转换工作转换,下面将相关变量分有无工作转换两类进行描述统计,并做均值差异的T检验。表2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工作转换群体首职持续时间的上限和下限分别高于有工作转换群体20.240个月和8.183个月,这说明无工作转换群体的首职稳定性较高,就业质量更好。四成以上大学毕业生保留工资期望持续偏高,从调查年份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宇;张鸿莹;;浅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个环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

2 张浩明;;明确任务 抓住重点 努力做好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0期

3 刘铸;;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关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6年08期

4 刘大为;;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Z1期

5 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24期

6 张浩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16期

7 朱春玲;;为高校毕业生应对就业“寒流”支招[J];新闻世界;2009年01期

8 张扬舟;郑婷;;新形势下中美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评估体系的比较和新认识[J];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9 余嘉强;;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于法鸣;;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J];北京观察;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尹小俊;;陕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鲍威;;民办高等教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市场的形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黄少雄;;帮助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大事和我们的责任[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加强党的执政与改善民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尹小俊;;陕西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雍怡敏;唐卫华;;云南省医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献文;;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与分析[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第4章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A];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 2009[C];2009年

8 ;第3章 大学生就业与人力资源服务业[A];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 2011[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务委员 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盛若蔚;人事部发文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N];人民日报;2007年

3 记者 康君;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雅安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宁 姜乃强 汪瑞林;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邱s

本文编号:2588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88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