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成人”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借鉴价值
【图文】:
第二章 《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德育价值养问题,他从情、性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具化和剖析,并建立了从“庶人人格“圣人人格”这样完整的修身系统。为了深层次解读人格发展或完善的过程,国内外杰出学者用科学的方法了很多破译“人格黑箱”的理论,如儒家提出 “君子”“贤人”“成人”的理论,道家提出“真人”的人格理论,墨家提出以“强者”为理想人格的人论,法家提出以“智能法术之士”为理想人格的人格理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美国的凯伦·霍妮构“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美国的阿伯拉罕·马斯洛则了“五种需要”人格结构理论,美国库尔特·萨德克·勒温的“动力学”人构理论等。陈秉公教授对以往这些人格结构理论进行“叠加创新”或“包容创创建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如下图 1 所示:
德是一个人长期的伦理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是一个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属于心理和个性范畴,因而也不能不由知、情、意三者构成。”2赵志毅先生则说:“构是个体人格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体的人格系统是由智慧、品德、历亚结构和多个子因素组成的金字塔结构。智慧结构的作用是学习知识、探,品德结构的作用是价值澄清、追求真理,历美结构的作用是体验历练、好。智慧结构、历美结构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品德结构的发展,而品德对前两者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它们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主体的人格系统。,品德与人格具有内在的辨证统一关系,人格系统影响和制约着品德结构德结构又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发展。(三)《左传》“成人”人格思想与高校德育目标的理论契合点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表现为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也可以说成是促进受的品德发展。德育是通过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能,来完成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过程的。其中,,品德的形式结构是由哪些要?以及德育是怎样促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作的?可用下图 2 简单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杉;冀建峰;;浅析我国大学校训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关系[J];文化学刊;2019年01期
2 李燕燕;;中新高校德育目标比较分析[J];文教资料;2018年20期
3 曲明军;;论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建构[J];山东高等教育;2016年08期
4 郭毅飞;丹建广;;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文献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5期
5 王腾;;试论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建构与新特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王腾;;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历史溯源与时代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腾;;试论我国现代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建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王腾;;试论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和框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逄世丽;赵宝珍;;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及其实现[J];新学术;2007年04期
10 赫崇飞;管奕;;略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露;《左传》“成人”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借鉴价值[D];西南大学;2018年
2 甄一捷;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审视与价值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克奇;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前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羽薇;我国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发展与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赵玉香;论大学生宽恕教育[D];中南大学;2013年
7 白扬;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及实施途径比较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亮;中美高校德育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黎红;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崔勤勤;试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9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8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