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左传》“成人”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借鉴价值

发布时间:2020-03-18 20:40
【摘要】:《左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大义”而创作的,因此《左传》的“成人”人格思想与孔子相近。但孔子思想之核心为“仁”,后世儒者多继承其“成人”的道德品质,对“才”则重视不够。相对而言,《左传》“成人”是史学家左丘明站在春秋二百余年历史史实的高度上总结的人格思想,其强调人不仅要有高尚品德的追求,还要有事实事功的能力,对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两个方面均有规定。《左传》“成人”人格思想认为人的一生是自觉寻求道德理性不断成熟的动态过程,是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自身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将外在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人格,作为行事的准则。其在个人层面的最终落脚点便是修身成人,成就完美人格;在社会层面,则强调了人生有所“立”为不朽,所谓有所“立”,即对国家对他人有所贡献,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主体意识,这种社会主体意识在当前社会则表现为社会责任与担当。《左传》“成人”人格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要认识自己、创造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指引人在生命与道德的体悟中,自觉为人,行之当下,逐步完善内在的德性与外在能力,在成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不断生成,最终得以“成人”。当前,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最终目的是建设人本身。因此如何成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直接指向高校德育目标,《左传》“成人”人格思想,始于人之为人,指向“成人”,是人对生命、道德在实践生活与历史沉浮中的体悟,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高校德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的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从《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具体内涵解析《左传》“成人”人格思想。通过梳理“成人”的定义理清“成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脉络;重点论述了《左传》“成人”人格的仁德、忠敬、廉洁、谦让、才识等人格特征;并进一步论述了乐教、好学、践行等“成人”的动态实现过程。2.《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德育价值。首先阐析了《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德育资源;接着从德育心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德育在促进大学生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在机理,从而得出《左传》“成人”人格思想与高校德育目标的理论契合点。3.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发展及现实问题。首先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德育目标进行历史考察,总结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经验与演变趋势;然后用调研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只有了解历史与现实,尊重规律与原则,才能够更好的对高校德育目标的未来做谋划。4.《左传》“成人”人格思想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借鉴价值。首先用心理学知识对《左传》“成人”的人格结构进行扩展;然后在德育心理视角下分析《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人格结构及动态过程;最后“以高校学生的品德特点和心理背景为基础、坚持符合高校德育目标的历史发展规律、着眼解决高校德育目标的现实问题”这一基本思路,来论述基于《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高校德育目标改善。
【图文】:

人格结构,人格行为,人格系统,人格


第二章 《左传》“成人”人格思想的德育价值养问题,他从情、性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具化和剖析,并建立了从“庶人人格“圣人人格”这样完整的修身系统。为了深层次解读人格发展或完善的过程,国内外杰出学者用科学的方法了很多破译“人格黑箱”的理论,如儒家提出 “君子”“贤人”“成人”的理论,道家提出“真人”的人格理论,墨家提出以“强者”为理想人格的人论,法家提出以“智能法术之士”为理想人格的人格理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美国的凯伦·霍妮构“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美国的阿伯拉罕·马斯洛则了“五种需要”人格结构理论,美国库尔特·萨德克·勒温的“动力学”人构理论等。陈秉公教授对以往这些人格结构理论进行“叠加创新”或“包容创创建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如下图 1 所示:

品德,形式结构


德是一个人长期的伦理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是一个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属于心理和个性范畴,因而也不能不由知、情、意三者构成。”2赵志毅先生则说:“构是个体人格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体的人格系统是由智慧、品德、历亚结构和多个子因素组成的金字塔结构。智慧结构的作用是学习知识、探,品德结构的作用是价值澄清、追求真理,历美结构的作用是体验历练、好。智慧结构、历美结构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品德结构的发展,而品德对前两者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它们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主体的人格系统。,品德与人格具有内在的辨证统一关系,人格系统影响和制约着品德结构德结构又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发展。(三)《左传》“成人”人格思想与高校德育目标的理论契合点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表现为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也可以说成是促进受的品德发展。德育是通过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能,来完成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过程的。其中,,品德的形式结构是由哪些要?以及德育是怎样促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作的?可用下图 2 简单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杉;冀建峰;;浅析我国大学校训与高校德育目标的关系[J];文化学刊;2019年01期

2 李燕燕;;中新高校德育目标比较分析[J];文教资料;2018年20期

3 曲明军;;论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建构[J];山东高等教育;2016年08期

4 郭毅飞;丹建广;;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文献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5期

5 王腾;;试论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建构与新特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王腾;;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历史溯源与时代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腾;;试论我国现代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建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王腾;;试论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和框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逄世丽;赵宝珍;;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及其实现[J];新学术;2007年04期

10 赫崇飞;管奕;;略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露;《左传》“成人”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借鉴价值[D];西南大学;2018年

2 甄一捷;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审视与价值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克奇;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前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羽薇;我国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发展与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赵玉香;论大学生宽恕教育[D];中南大学;2013年

7 白扬;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及实施途径比较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亮;中美高校德育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黎红;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崔勤勤;试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9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89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