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0:38
【摘要】:如今,高等教育被各国政府寄托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被视为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推动力。汤浅光朝曾提出在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沿着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顺序发展,总共发生了四次转移,形成了五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有学者认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具有很大的正相关性。那么研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在发生转移、什么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等问题则显得很有意义。本研究参照汤浅光朝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判定方式,把不同时期各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的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同时参考该地区大学规模这个辅指标,认为在一定时期当一个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和大学规模占有明显优势时则可以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在中世纪大学创建初期,大学规模这个指标应占较大比重,随着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规模这个指标所占的比重应逐渐减小。通过对I ·阿西莫夫的《世界科技名人辞典》中的1423名世界科技名人的传记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各个世界科技名人大学求学经历、国籍等信息,来统计不同时期各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通过梳理20世纪中叶前各地区的大学规模变化趋势,结合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后认为从第一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产生以来,在沿着意大利(12世纪初-16世纪末)至英国(17世纪初-1810年)至德国(1810年-1862年)至美国(1862年-)的路线转移,其中在18世纪初-1810年同时存在着英国和法国两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以17世纪初意大利城市的衰落为标志,第二次转移以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第三次转移以美国通过并实施《赠地法案》为标志。每个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区都在其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上保持着绝对优势,在大学规模上处在领先的位置。每次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都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但有其相似的推动因素。发达的经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可以为某一地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提供强力推动,大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内在动因,柏林大学模式和现代美国大学模式都是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做的积极创新。大学的功能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发展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再发展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并驾齐驱。大学模式的创新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在世界高等教育转移的过程中,优秀学者的跨国迁移既是当时的特征也是加速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重要动因。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等战略,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为高等教育事业投入巨大力量。有学者通过对二战至今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统计分析,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有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实情进行大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创建更多有利条件吸引国外优秀学者进入我国大学,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后发国家的优势,进而创造高等教育崛起的下一个传奇。
【图文】: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现象研究


6-18世纪各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统计面积图

面积图,世界科技,名人,数量统计


前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等五个地区的数据,以25年为一个区间进逡逑行划分,制作成19-20世纪早期世界各地区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统计面积图,,逡逑如图1.2。逡逑140逡逑丨逦J逦?^~_逡逑120逡逑{邋100逡逑:so邋—-逦^逦—1逡逑;…邋[逡逑v邋ni||逦-逡逑1800-1825年邋1826-1850年邋1851-1875邋年邋1876*1900邋年丨邋1901-1925邋年邋1926-1945年逡逑美国:逦5逦8逦21逦52逦61逦131逡逑m.—『 .38逦"—『=—逡逑英国邋|逦19逦21逦25逦25逦31逦48逡逑W::S_iZ_il_i!一—邋—15—_12—....9…——逡逑俄!I逦7邋丨邋0逦5邋I邋6邋I邋12逦13逡逑您突国:>德_邋.英国邋法国*俄国逡逑I邋^邋:;v"邋r逦■逡逑图1.2邋19-20世纪早期各地区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数量统计面枳图逡逑根据图1.2可以看出,德国、英国和法国大学在19世纪初期的培养的世界逡逑科技名人数量相差无几,但在随后的一个区间里,法国大学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逡逑数量大幅度下降,与德国和英国的差距迅速扩大。德国培养的世界科技名人的数逡逑量在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下半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国进;龚耘;;科学是平的——“汤浅现象”新解[J];科学学研究;2012年12期

2 孙俊;潘玉君;贾星客;丁生;岳磊;;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1期

3 张铁山;;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大学基本职能变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5期

4 张斌贤;王晨;张乐;;柏林大学建校史:1794-1810[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5 阎光才;袁希;;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6 周光礼;;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7 苏竣;薛二勇;;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4期

8 李立国;黄海军;;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我国距离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9 楼文军;王常青;;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晓文;王树恩;;“三大中心”转移与“汤浅现象”的终结[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迎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共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9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89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