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适应是评价个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中能达到与所处环境协调相宜的状况,它能够整体地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学习和生活中因适应不良导致的抑郁、焦虑、情绪紧张、失眠等问题。随着公办院校的扩招和民办院校的飞速发展,在整体背景下进行公办与民办院校大学生适应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公办和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水平的差异并根据调查问卷从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等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策略。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有重要借鉴意义,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对象与方法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山东省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各两所,研究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按照专业和年级分层,共包含了文科、理科、工科和医学四类专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60份,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2035份,有效率为71.15%。2.统计方法分别使用SPSS 19.0软件和Amo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对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学校性质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定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满足方差齐性则使用Bonferroni法,不满足则采用Dunnett T3法进行多重比较。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路径。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总体低适应发生率为27.22%,各分组低适应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民办院校比公办院校高出18.44%,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大一和大二年级发生率高于大三大四,单亲家庭大学生适应检出率为39.93%,医学专业低适应检出率最低,就读理想专业、参加社团活动、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低适应检出率较低。2.公办高校大学生在适应总分和各适应因子上得分高于民办高校;性别与大学生适应的关系中,公办和民办院校女生得分都高于男生,民办院校男生和女生总分均低于公办院校;年级方面,公办院校大一的适应总分最高,而民办院校大四的适应总分最高,横向比较来看,公办高校大一和大二得分高于民办高校,大三和大四得分低于民办高校;在与父母亲密程度方面,公办高校各组得分均高于民办高校学生,公办和民办高校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亲密组适应水平最高;不同家庭月收入比较,公办和民办院校适应总分最低的群体都是家庭月收入2000-4000元的学生;专业与大学生适应的关系中,除工科外,其他专业得分公办院校均高于民办院校。3.经过对大学生适应水平影响因素初始模型的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最终模型包含家庭、学校和人口学因素三个潜变量。作用路径如下:家庭因素对适应能力不仅有一条直接作用路径还有一条间接作用路径,分别是家庭因素→适应、家庭因素→学校因素→适应;人口学因素不仅有一条直接路径还有两条间接路径:人口学因素→适应、人口学因素→家庭因素→适应、人口学因素→学校因素→适应;学校因素对适应只有一条直接作用路径,即学校因素→适应。结论1.大学生社会适应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民办高校低适应检出率接近公办高校的两倍,且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公办院校,在人际交往适应性和学习考试负担适应性方面得分最低。2.大学生适应水平是家庭因素、人口学因素、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可以作为其他因素的中间变量,间接影响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对策与建议1.个人层面大学生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悦纳自我,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锻炼业务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家庭层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子女健康向上的人格、坚韧积极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时加强亲子沟通,给子女足够的爱和支持;在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中,家长和学校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发现和纠正心理状况不良倾向。3.学校层面学校应当注重打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通过现代传媒网络,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各级领导和老师、导员等要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民办院校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心理防御机制讲座,建立适合民办院校的新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图文】:
3.4.4.1大学生适应水平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初始理论模型逡逑在上述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适应水平影响因素结构逡逑方程模型的初始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逡逑37逡逑

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如下。逡逑3.5.1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适应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逡逑通过图5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对适应水平的影响有一条直接路径和一条间接逡逑路径:家庭因素一适应水平、家庭因素一学校因素一适应水平,结合路径系数分逡逑析结果为:直接路径中,家庭因素和适应水平正相关,说明单亲家庭、童年有留逡逑守经历等负面的家庭因素会降低适应水平;间接路径中负面家庭因素通过成绩等逡逑学校因素影响适应水平,成绩越好,适应水平越高。逡逑4)54/逦N.逡逑^————逡逑图5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适应水平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路径逡逑3.5.2人口学因素对大学生适应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逡逑通过图6可以看出,人口学因素对适应水平的影响有一条直接路径和两条间逡逑接路径,分别是:(1)人口学因素一适应水平、(2)人口学因素一学校因素一逡逑适应水平、(3)人口学因素一家庭因素一适应水平,结合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逡逑(1)人口学因素和适应水平正相关,说明生源地为农村等人口学因素会提高适逡逑应水平;(2)人口学因素通过家庭因素作用于适应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晨虹;姚玉红;陈增堂;;大学新生适应与其人格特质和家庭人际动力特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04期
2 裘慧冬;徐一梅;陈珊珊;潘玲雁;吴央;吴茵茵;;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12期
3 丁梦媛;赵晓旭;朱炎炎;殷苏瑞;;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11期
4 黄华华;刘少英;徐芬;;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01期
5 王晓磊;;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3期
6 罗杰;周瑗;潘运;赵守盈;;性别在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6期
7 戴斌荣;;农村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8 李彩娜;刘佳;黄凤;;依恋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9 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6期
10 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龙;新疆大学内地学生社会适应调查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2 郑宗妹;贫困大学生自我认同和自我分化对社会适应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7年
3 仲小欢;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何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年
5 秦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6 郭卫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7 朱丹丹;民办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滕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589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8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