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当代学校主体间性德育实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23:00
【摘要】: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德性为目标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自古希腊以来就备受重视,传统道德教育总是强调灌输,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是灌满各种道德准则的香肠,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了高扬,强调人的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应运而生,但是这种道德教育忽视了他人的主体性,为此,主体间性德育解决了个体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困境,实践证明也只有主体间性德育是现阶段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发展脉络作了简单的梳理。首先考证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发展史,并按照这一发展脉络着重描述了主体性发展阶段的德育特征和德育理念。然后分析了主体间性的含义和特征,指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性德育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内容和特点。最后,系统的将主体间性德育的发展史做了概述,目的是让大家对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有个清楚的了解。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学校主体间性德育展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重从社会要求和道德发展以及教育的必然性角度分析。文章认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开展是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借鉴和超越,是解决个体主体性德育困境的选择,是德育本性的要求,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符合道德的主体性和活动性特点的,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第三部分是对主体间性德育理论的探讨。文章认为主体间性德育应该从远期、近期和具体三个层面提出德育目标,并且提出了主体间性德育展开的五个原则。 第四部分提出了主体间性德育在学校实施的具体策略。在对话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活动可以有效的发展主体间性,进而重点描述了对话和理解的特征,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具体运作情况。关于主体间性德育的具体实施,文章认为开展交往德育是最好的方式,并且从交往德育开展的领域、方式、过程和评价四个角度做了论述,企图通过交往德育的开展,生活世界的关注和活动课堂的应用实现主体间性德育。主体间性德育的实施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交往中,通过对话、理解、体验、沟通来实现。主体间性德育激发了师生的内在潜力,同时也把交往运用到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我们真正把握道德教育改革的真正走向,对于道德教育实践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年10期

3 刘忠孝;孙相娜;;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2638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38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7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