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科研团队内社会资本与成员间知识转移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17:56
【摘要】: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特征维度,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成员之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形成的因素进行研究。高校科研团队顺畅的知识转移不但可以充实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个体知识量,还能使成员在知识交流和碰撞中激发出新的思想、新视野,形成新的研究角度。社会资本是组织参与社会互动、分享知识信息、获取经济技术资源的根源和动力,对组织的知识转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特征维度出发,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社会资本各维度与成员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探讨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社会资本形成的因素。 在对相关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理论模型和两个层面的研究假设:一是团队内社会资本对成员间知识转移的影响;二是团队规范与团队沟通对团队内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对团队规范和团队沟通、团队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和知识转移等多个变量进行测量,设计初始问卷量表,经过调整后得到最终的问卷。以广州多所高校20余支科研团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运用SPSS 17.0进行量表效度分析与问卷信度分析以及相关性检验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对研究假设予以验证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方法,并进一步的分析了团队规范与团队沟通对团队内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是知识转移的有效预测变量,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起到正向作用,高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成员间知识转移的效果;团队成员间的共同规范和沟通是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形成的前因变量;团队内合理的行为规范不但会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团队中成员间知识转移的效果,而且通过影响团队中的网络联系和团队认知,进而影响成员之间知识转移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2 娄利;;社会资本视角下教师知识共享机制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迪;;组织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的社会网络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易凌峰;侯英姿;;跨国公司外派的组织学习机制模型:基于逆向知识转移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张华;席酉民;;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咨询网络演化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9年04期

7 曹兴;周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绩效评价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李玉峰;;大学生职业搜寻中社会资本的创生与存续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葛道顺;镶嵌、自主与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重建[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福山 ,张铭 ,周士琳;社会资本与全球经济[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诸大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展[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秋心;龙长云;;信用——一种社会资本[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宏贵;熊胜绪;;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宏贵;熊胜绪;谢峰;;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范元伟;郑继国;吴常虹;;初次就业搜寻时间的因素分析——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经验证据[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6 张生太;武兆岭;;社会资本对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刘朝峰;;人情关系“货币化”与社会资本的酿造——以温州为例的考察[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常艳平;;发展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治理[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和荣;;社会资本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的运用[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10 苏令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曲昌荣;引来社会资本破解住房难[N];人民日报;2011年

2 记者 曹雷;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体车库[N];济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白俊峰 任勇 韩雯;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N];天津日报;2011年

4 周五主持:刘学强(公务员、作家);我们还是拥有社会资本的[N];深圳商报;2003年

5 记者 彭明星 通讯员 谢毅;我省社会资本闻风而动[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宋波;社会资本青睐上海“森林”[N];中国花卉报;2003年

7 张淑君;关键在于撬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程伟虹;1.2亿元社会资本撑起放心餐桌[N];江阴日报;2010年

9 童海华;期待社会资本的“鲶鱼”效应[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旭;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正当其时[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燕;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常伟;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跨地域转移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邢小明;新员工社会化、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青熹;变革型领导、社会资本与协同创新组织学习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5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徐礼伯;社会资本对联盟动态稳定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易剑东;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志青;互动、社会资本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扩散[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丹;城市私营企业主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薛芳芳;社会资本与契约稳定性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云龙;知识传承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铜安;个体、群体、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王静;农村产业集群的在线社会资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小趁;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牧兰;以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牧区开矿过程中的牧民城市化问题[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颜烨;转型中国社会资本生成条件和机制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李丹;体验深度对“企业—顾客”导向型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文静;基于网络动力学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3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53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