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希勒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9:16
【摘要】:泰希勒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界的代表人物,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是他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在翻译大量泰希勒教授论著的基础上,结合对泰希勒教授本人的访谈,对泰希勒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探讨。研究领域包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类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利弊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趋势等。论文认为,泰希勒不同于其他学者的首要之处在于:他以人类大发展的全局为出发点,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边界。与此同时,他本着严谨细致、敦本务实的态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空泛的理论问题成功转化为若干操作性很强的实际问题。此外,泰希勒非常注重扎根于各个国家独特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特性的国际比较,而且极其擅长定量、定性相结合以及主题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方法。然而,即使像他这样的高等教育研究大家,也没有形成特别系统全面的思想体系,笔者认为这是由高等教育学本身独特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泰希勒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学术知识和学术文化跨越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活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各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术经验的对抗也持续增加。他提醒我们注意,这种跨境活动的增加处于国家边界的持续存在和逐渐模糊之中。高等教育行动者和相关政策主体对国家边界相对持久存在,还是大范围模糊的认识,驱动其采取不同的高等教育策略与活动。在他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只是虚浮柔弱的辞藻,它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真真切切的力量。当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并不相同,这不仅停留在认知范畴,而且包含价值观:国际合作与流动有可能增强狭隘主义、对抗思维和沙文主义,也可能推动国际理解,但人类正迈入教育高度发达的知识社会,多数人的国际理解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泰希勒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和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在研究和理解泰希勒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比较进一步明确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正处于特殊的变革阶段,并理性选择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出路,即以“本土国际化”为主的“三位一体”改革方案。相信随着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将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图文】:
图 1:研究思路与方法图为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如图 1 所示,概述其教育人生。实际上,笔者已经在德国卡塞HER-Kassel)官网,找到详细介绍泰希勒教授的资究成果等。遗憾的是,这仅限于对泰希勒教授的客特征和人生轨迹。但研究人物的思想,不能仅停留他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探究他思想的来源见、摸不着、深深潜藏的诸多要素。中国人讲“返境和整个的人生轨迹,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和选前往德国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拜访了和泰希勒教授面对面交流、长时间相处的过程中,,他的形象才是立体的、饱满的、生动的。过去在
既加强该主题领域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又为解决实际识。再次,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基础更为脆弱。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因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非研究领域。但泰非常准确,高等教育研究确实是典型的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6 年,泰希勒提出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面。②如图 3 所示:结构方面贡献最大,如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心理学和教育相关的方面贡献最大,如教与学的模式;社会学和历史科学对与知识贡献最大,如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政治学和管理学对组织、机构或政如大学治理。泰希勒认为,在这个跨学科领域中,不仅各个学科对特最大,而且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在很多学科的共同滋养之下发展壮大历史学对这四个领域都有贡献;与个人或教学相关的方面可以通过心育学和社会学有关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得到最好的理解。正是基于这样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表现出明显以主题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的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0
本文编号:2666510
【图文】:
图 1:研究思路与方法图为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如图 1 所示,概述其教育人生。实际上,笔者已经在德国卡塞HER-Kassel)官网,找到详细介绍泰希勒教授的资究成果等。遗憾的是,这仅限于对泰希勒教授的客特征和人生轨迹。但研究人物的思想,不能仅停留他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探究他思想的来源见、摸不着、深深潜藏的诸多要素。中国人讲“返境和整个的人生轨迹,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和选前往德国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拜访了和泰希勒教授面对面交流、长时间相处的过程中,,他的形象才是立体的、饱满的、生动的。过去在
既加强该主题领域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又为解决实际识。再次,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基础更为脆弱。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因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非研究领域。但泰非常准确,高等教育研究确实是典型的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6 年,泰希勒提出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面。②如图 3 所示:结构方面贡献最大,如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心理学和教育相关的方面贡献最大,如教与学的模式;社会学和历史科学对与知识贡献最大,如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政治学和管理学对组织、机构或政如大学治理。泰希勒认为,在这个跨学科领域中,不仅各个学科对特最大,而且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在很多学科的共同滋养之下发展壮大历史学对这四个领域都有贡献;与个人或教学相关的方面可以通过心育学和社会学有关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得到最好的理解。正是基于这样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表现出明显以主题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的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均;;开拓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自主创新之路——论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论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J];山东高等教育;2015年10期
2 李盛兵;刘冬莲;;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的演变与新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12期
3 张应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4 李均;;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基于学科政策与学科历史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5 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6 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7 乌尔里希·泰希勒,叶赋桂;高等教育研究:一个多学科研究的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666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6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