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20:11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工程科技作为人类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创新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工程人才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的实力水平。正因如此,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便成为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任务。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性能力,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分析创造力的构成能够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清晰的思路。创造力是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创新素质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创造力代表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或行动,衡量个体创造力的水平需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工程教育及工程人才的特点,结合我国社会对工程人才的明确需求,对工程人才创造力概念框架进行分析,理清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涵及结构。通过对创造力单因素论、三因素论与多因素论的比较分析,对工程人才创造力进行定义。工程人才创造力是一种在工程及科技领域背景下,工程人才利用有限的资源,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的综合能力。影响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为动机、意识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与策略的掌握,情感、意志、性格等个人特质三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创造性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和投入程度与压力。根据工程人才创造力的构成,本研究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与策略、个人特质、工作环境与氛围、投入程度与压力作为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的一级维度,每个维度包含若干构成因子。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中创新实践班及创意工社的学生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并对创新实践班及创意工社在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各维度间造成的影响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加入创意工社对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中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加入实践班对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中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加入创新实践班能够影响工程人才创造力水平的提升。根据调查数据的研究结论,可以认为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中各实践班与创意工社在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为参考,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方面构建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体系,为高校培养创新工程人才提供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志;黄晓颖;;基于创造力结构理论的工科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年36期

2 鲁正;武贵;吴启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4年06期

3 章丽萍;姚威;陈子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10期

4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5 王俊;;当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19期

6 文进;;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7 盛晓娟;张秋月;佘元冠;王道平;;基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J];科技与经济;2011年03期

8 张其志;;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6期

10 谢笑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嬗变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翔;FES公司新生代员工敬业度提升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王丹华;合作学习小组的培育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姚远;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欣;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动机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6 石芳娟;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6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76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