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志;黄晓颖;;基于创造力结构理论的工科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年36期
2 鲁正;武贵;吴启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4年06期
3 章丽萍;姚威;陈子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10期
4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5 王俊;;当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19期
6 文进;;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7 盛晓娟;张秋月;佘元冠;王道平;;基于智商—情商—逆商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J];科技与经济;2011年03期
8 张其志;;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6期
10 谢笑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嬗变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翔;FES公司新生代员工敬业度提升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王丹华;合作学习小组的培育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姚远;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欣;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动机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6 石芳娟;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6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7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