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长征精神培育大学生人生观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6 13:50
【摘要】: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1))这五年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改革的攻坚区、深水区,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导致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不良思潮也在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育。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亟需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2016年正值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充分运用并传承长征精神,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培育。文章以长征精神为主体,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内涵,运用长征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培育,文章包含了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长征精神相关内容的阐述。首先,讲述了长征精神的形成过程;其次,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论述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人生观概况的阐述。首先,阐释了人生观的内涵;其次,通过对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根据调查问卷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问题形成的主要成因。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谈,分别为我国转型期的负面影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消极影响,高校人生观教育略显不足,部分家庭人生观教育缺失,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偏弱。第四部分探索了长征精神培育大学生人生观的主要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继承与弘扬长征精神,其次是依托长征精神加强大学生人生观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图文】:

金钱,民利,学生,拜金主义


2.2.1 人生目的方面功利化倾向明显根据调查问卷,在关于人生观的目的方面,78.06%的学生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是还有 15.42%的学生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享受,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5.73%的学生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金钱看做最高的人生追求(如图 2.1)。这些表明我们大学生中大多数的人还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够以人民利益为重,但是一些学生在人生目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追求享受,寻求刺激,把金钱看得过重,表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大学生在人生目的上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专业分类 文史哲类 经管类 理工类 其他类47.43% 240 17.98% 91 10.87% 55 23.72% 120是否是独生子女是 否24.31% 123 75.69% 383

目的,国家利益,家庭,人生


图 2.2 上大学的目的在问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时,占到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健康、事业,其次是爱情、知识、金钱、名誉、国家利益、地位、权力等等,由此看出,在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中,家庭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越来越看重家庭,认为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大学生的养生意识不断提高,意识到健康才是学习、生活的前提保障。再次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个人的价值,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是个人自我价值强化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知识的追求、国家利益的追求,大学生却显得略微不足(如图 2.3),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到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目的选择上有些偏重过于注重自我,表现出功利化倾向。

人生,国家利益,家庭


图 2.2 上大学的目的在问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时,占到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健康、事业,其次是爱情、知识、金钱、名誉、国家利益、地位、权力等等,由此看出,在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中,家庭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越来越看重家庭,认为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大学生的养生意识不断提高,意识到健康才是学习、生活的前提保障。再次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个人的价值,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这是个人自我价值强化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知识的追求、国家利益的追求,大学生却显得略微不足(如图 2.3),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到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目的选择上有些偏重过于注重自我,表现出功利化倾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姜思毅;六十年后话长征[J];求是;1996年18期



本文编号:2743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43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