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7:29
【摘要】:“中国制造2025”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包括智能性、品质性、生态性、人文性、创新性等。高等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高级工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引发了我国新一轮工业革命,呼唤工程教育转型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工程人才。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聚焦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的困境与原因,以及转型困境的突围之策。本研究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从高等工程教育摆脱现实困境、实现自身价值、应对未来挑战和适应新工科建设出发,阐述了其转型的必要性。研究认为:“中国制造2025”为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程教育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支持。“中国制造2025”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创新型的工程教育理念、质能型的综合培养目标、生态型的素质新要求、智能型的新技术能力以及服务性的知识结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高等工程教育转型的目标为:教育理念从传统工程教育理念转向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课程构架从面向学科转向面向需求、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方法转向现代教学方法、社会服务从科研成果导向转向科研服务科学以及教育评价从传统教育评价转向现代教育评价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存在五个困境,即教育理念转型困境、教育制度转型困境、课程体系转型困境、实践教学转型困境以及社会服务转型困境。教育理念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依赖性、对现代工程教育认识的肤浅性以及教育理念转型的艰巨性;教育制度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的引导不足、高校评价制度学术偏向以及传统制度习惯强势运行;课程体系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科规训的突围艰难、课程设置遵循理论逻辑以及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缺乏、校企实质性合作育人困难、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以及高水平工程类教师缺乏;社会服务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现代企业的制度和技术先进于高校、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甚微以及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最后,论文从内外两个维度入手探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困境的成因,从新理念、新工科、新模式、新方法、新师资、新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困境的突围之策,即构建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现代工科专业体系、探索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CDIO式工程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教师队伍以及创建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4;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威;何秋琳;李飞;;面向先进制造的高等工程教育变革[J];国际学术动态;2017年05期

2 张新科;;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模式特征[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张丽娟;李钒;;瑞典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山东化工;2018年23期

4 王桂林;李方伟;;近五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2012—2016年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5 刘梦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年15期

6 张昕;;关于高等工程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8年05期

7 蒋冰;李涛;;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浅析[J];教书育人;2013年03期

8 刘晓峰;杜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02期

9 罗印升;俞洋;陶为戈;刘晓杰;宋伟;;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10 黄爱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渊;;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仲伟峰;何小溪;崔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曹彤;许倩;和丽;;高等工程教育之培养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A];第十五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工程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樊恭p

本文编号:2746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46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