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本科培养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10:23
【摘要】:作为国内近20年新近产生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体育新闻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系统模式,而媒介融合的趋势又向体育传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究科学合理的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当今新闻传播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任何问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都在于能够推动和创新。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本科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对国内外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体育新闻本科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起步较晚、地域广泛、发展快速等特点。但是,在我国,体育新闻并非一个独立的专业,它只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和专业方向。 (2)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环境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体育类院校、综合类大学和专门培训类。体育院校办体育新闻专业有助于提供一个生动有利的体育运动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对体育的独特观察,但体育院校缺乏多学科并存的学习条件和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渗透,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方面占据劣势地位。 (3)我国各体育院校在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两类发展思路:一类淡化体育新闻专业特性,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着力于将学生培养为素质全面的体育新闻人才;另一类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强调以特色立专业,重视学生的专业化培养。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较多是专才型培养路径。 (4)我国各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本科不同的培养路径主要在于新闻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数量、结构问题的改变,各院校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数量多、课时分配平均和课程体系模块化。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基本都在沿袭借鉴、整合、规范的道路,其中,新闻与体育的有效融合是各个院系核心点。 (5)地缘优势是影响各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6)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本科培养路径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缺乏针对社会需要的调整、培养目标宽泛,办学特色不凸显、课程体系缺乏整合规范、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结构发展滞后等。未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社会需求,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着重培养创新性的复合型体育新闻人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10-4;G642.3
本文编号:2757888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10-4;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文娣,毕雪梅,张锐,贾静;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2 易剑东;蔡文菊;;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3 周根红;;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东南传播;2008年09期
4 曾兰平;;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及应遵循的原则[J];东南传播;2009年05期
5 曾兰平;谢发平;;体育传播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09年11期
6 钟新;国外知名新闻传播教育学者专访系列(之一) 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J];国际新闻界;2002年05期
7 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3年01期
8 蔡雯;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年02期
9 郑宏;;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超常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10 丁柏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新闻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 华;[N];中华新闻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征;我国体育新闻新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7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5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