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跨学科视野下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14:28
【摘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生十二年学校美术学习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美术自身也变得复杂多样跨越了各个学科领域。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在功能和观念上的拓展,美术教育不仅指向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同时还指向了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生活方式的养成等。以往停留在围绕美术学科本位知识学习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已经不能再满足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跨学科理念和实践的引入既符合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可以打破目前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僵化的局面,帮助学生实现美术学习与个人经验、社会经验的整合,从而实现美术教育对人的终身化影响。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下我国公共美术课程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的学习期待;分析进行公共美术跨学科课程的可行性。二、从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观以及视觉文化理论出发为高校公共美术跨学科课程寻找理论依据。三、就高校公共美术跨学科课程具体的特征、如何实现跨学科、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和阐释。四、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呈现高校公共美术跨学科课程的具体面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研究旨在为当下和未来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0-4;G642
【图文】:

填空题,存在差异,开展状况,省份


逡逑图2-1逡逑分析:从图2-1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在参与问卷填写的人数中占了七成以逡逑上,而毕业1-3年的学生占有15.邋02%的比重。这两类学生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关逡逑于高校公共美术开展状况的最新的资料。而毕业3年以上的学生的参与则能够为逡逑本研宄带来关于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在开展状况整体发展情形上的数据。逡逑2.您学校所在省份?[填空题]逡逑}:2逡逑陕西:3逦狄44逡逑:r邋‘逡逑#rP剩rP嗑嗑]3?吉林苜:12逦jM逡逑山东:,2逦麟;逡逑山西:1S逡逑M南:丨邋S逦!1?:邋16逡逑图2-2逡逑分析:由于本题是填空题,不同填写者的填写规范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统计。逡逑从词频率分析得出的统计如图2-2所示,可以看出调查问卷覆盖的省份范围主要逡逑集中在北京、天津、江苏、吉林同时覆盖了山西、山东、湖南以及湖北等省份。逡逑因此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华东与华北地区,而这部分地区相对而言大学数量比较多,逡逑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不错,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较能够代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逡逑面貌。因此本调研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有效性。逡逑19逡逑

学生为本,美术,不同专业,学科


逡逑图2-1逡逑分析:从图2-1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在参与问卷填写的人数中占了七成以逡逑上,而毕业1-3年的学生占有15.邋02%的比重。这两类学生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关逡逑于高校公共美术开展状况的最新的资料。而毕业3年以上的学生的参与则能够为逡逑本研宄带来关于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在开展状况整体发展情形上的数据。逡逑2.您学校所在省份?[填空题]逡逑}:2逡逑陕西:3逦狄44逡逑:r邋‘逡逑#rP剩rP嗑嗑]3?吉林苜:12逦jM逡逑山东:,2逦麟;逡逑山西:1S逡逑M南:丨邋S逦!1?:邋16逡逑图2-2逡逑分析:由于本题是填空题,不同填写者的填写规范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统计。逡逑从词频率分析得出的统计如图2-2所示,可以看出调查问卷覆盖的省份范围主要逡逑集中在北京、天津、江苏、吉林同时覆盖了山西、山东、湖南以及湖北等省份。逡逑因此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华东与华北地区,而这部分地区相对而言大学数量比较多,逡逑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不错,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较能够代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逡逑面貌。因此本调研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有效性。逡逑19逡逑

学生,程度,美术,课程


分析:从图2-9可以看出47.邋62%的学生对于本校开设的公共美术课的满意逡逑程度是一般满意的。能够达到满意的占26.4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是逡逑8.邋66%和17.32%。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本学校开设的公共美术课满意逡逑程度是很低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逡逑10.您更感兴趣下列哪类公共美术选修课程?[多选题]逡逑□美术理论类课程逡逑□美术实践类课程逡逑□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相结合类课程逡逑□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类课程逡逑口以社会生活相关的主题、议题、问题为中心的美术课程逡逑25.75%逡逑45.06%逡逑#rP

本文编号:2758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58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d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