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21:38
【摘要】: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道德危机向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课题。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营造的传媒环境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激荡,既广泛深刻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折射出新的思想冲突、道德问题和社会心理危机。特别是在80后、90后出生的大、中学生一代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全球化、商业化和网络化的时空境遇下,各种社会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模糊了大、中学生对不同场景下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了个体在不同角色标准和道德规范的转换中失序,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如暴力攻击、性罪错等危险行为,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其社会化适应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心理冲突与困惑、暴力冲动和性欲望压抑后的宣泄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践行的困境。 针对信息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消解现象,对此世界各国的学者都敏感地发现了人类道德问题上的新情况,并指出,随着人类信息交往方式的变化,人类还将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来与之对应。为适应信息社会全新德育环境的要求,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道德伦理教育理论,并寻求媒体时代新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因此,本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正好顺应了这一社会需要,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本论文对当代大、中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建构不仅是“应然”的理想建构,更是“实然”的描述,具体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如下: 首先,分析暴力、色情信息发展历史,了解其涵义与特性;其次,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德育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大、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通过了解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心理结构和道德行为基本状况,分析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在处理暴力、色情信息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态度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依据。第三,介绍了对大、中学生信息处理实践产生普遍和重要影响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与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道德教育哲学理论、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道德情感理论、道德教育心理学理论、媒介传播学理论等。 通过对1177名大、中学生的暴力、色情信息接触与感知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大、中学生及教师进行访谈后获得结论表明:暴力、色情信息对大、中学生的身心、行为和态度、情感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形态;其影响因素有媒体渠道、媒体接触时间、媒体内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大、中学生对暴力、色情信息的处理既显示出个体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性。媒体暴力、色情信息对大、中学生的影响程度受到不同变量因素的制约,其中性别、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第三,媒体暴力信息与色情信息由于信息内容不同对大、中学生影响效果有较大差别。暴力信息对中学生尤其是低龄的中学男生影响更大,而色情信息对大学生尤其是男性大学生影响更大。 从信息接触调查现状中分析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色情信息时的困境和抑制因素,考察大中学生信息处理活动中体现的道德素养高低,探讨他们处理信息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整体道德文化氛围、家庭道德教育理念和控制策略、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导向、媒体消费主义的诱惑以及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缺失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发现我国现有德育工作在信息道德素养培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大、中学生处理暴力、色情信息的德育途径提供对策。鉴于本文所反映的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所存在的问题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所以相对提出的对策也有共同性和差异性。主要途径有:政府的社会控制、文化、法律及社会心理调控是抑制暴力、色情信息泛滥和暴力倾向蔓延的有效外部保障;家庭道德教育是引导大、中学生正确处理暴力、色情信息的奠基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媒介道德素养教育和性教育为大、中学生提高信息鉴别、判断能力提供智力支持、道德心理引导和技术支持;媒体应减少利益驱动、加强自身道德责任感和“自我审查”;大、中学生个体道德自控是增强对暴力、色情信息不良影响的免疫力的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图文】:

效果图,信息图,暴力,大学生


而认为“对别人影响非常小”的有74名(17.1%)大学生,另外有176名(47.8%)大学生认为暴力信息“对自己影响比较小”,认为暴力信息“对别人影响比较小”的仅有90名(20.8%)大学生,具体情况见图5.1: .....月月太 ~~~...一甘/丁·‘,一~ 福福 ___, ...合合,.… …一令一刘自己的影响一一.~-对别人的影响非常人比较人·般比较小非常小图5.1:暴力信息对大学生影响的“第三人效果”调查4、暴力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具体影响问卷设置了8个关于暴力信息影响的选项,具体如下:(1)宣泄了自己的暴力情绪;(2)唤起了自己的兴奋;(3)减轻自己对暴力行为或冲动的抑制;(4)鼓励了自己对暴力行为的模仿;(5)暴力体验的积累使自己对暴力的含义和影响变得越来越不敏感;(6)助长了对某种暴力行为的接受甚至赞同;(7)在媒体暴力体验中受到惊吓,对社会产生不安全感;(8)习惯以

效果图,信息图,大学生,信息


在回答“色情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和“色情信息对别人的影响比对自己的影响要更大”这两个问题时,大学生的选择呈现较明显的认知倾向,具体情况见图5.2:-一,-一对自己的影响一一一.卜一一一对别人的影响1501005OO今今一、 、____户少J从~从二.一、___..._.琴‘ ...令令一 一才广/沙淤扩图5.2色情信息对大学生影响的“第三人效果”调查根据1983年戴维森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提出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假说”理论,即受众倾向于过高估计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在态度与行为上的影响①。此次调查结果证实了对于媒体上的负面信息(色情信息),大学生同样会倾向于认为会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但在色情信息对自己的影响上大学生认为与他人相比有可能比较小。由此可见,“第三人效果假说”不仅反映了受众个人的认知,而且引入了对“他人”的认知 DavisonW.PThethird一 PersonEffeetinCommunieation【 J].PublieOPinionQuarterl多 1983(47):1一1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亚文;网络暴力游戏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2 何玄;网络直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一寒;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大众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7年

4 陈晨;网络游戏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5 王蓓娜;新媒体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7年

6 徐艳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初中生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7 张娜;新媒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影响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6年

8 王林;新媒体对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罗源;高中生性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6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76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