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本科生双学位学习过程及就业期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9 12:32
   作为个体理性决策者,通过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兴趣偏好、可分配时间与精力、毕业意向的衡量之后,大学生会有意识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校园生活方式,修读双专业并取得双学位是其中的一种。大学专业作为培养职业相关技能的高等教育横向分层维度,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关注双学位学生的第二专业选择、专业认同度和学习收获特点和联系,并尝试探索双学位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前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在探究双学位学生的学习经历基础上,构建学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文学、理学和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最受学生欢迎,而最受欢迎的学科大类为人文艺术学科类。与本科生主修专业选择存在性别偏好的现象一致,第二专业选择中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相比男生更偏好人文学科。家庭因素对学生选择的第二专业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在于主修专业的选择稀释了家庭因素对学生第二专业选择的影响。双学位学生的专业选择动机以内部动机和混合动机为主,不同性别、家庭背景的学生动机类型分布差别不大,这一结论与已有对主修专业选择动机的研究不同,可视为双学位学习者的专业选择特点。在专业认同上,学生的主修专业认同与第二专业认同之间没有显著区别,甚至第二专业认同的平均得分高于主修专业认同,此结果挑战了已有研究和教育日常默认共识中认为学生将第二专业置于“从属”地位的看法。在第二专业学习收获上,学生的通用型技能收获高,专业知识和个人发展收获较低,这可能说明了双学位制度的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未能很好得以实现。研究是否跨学科大类进行学习的两个学生群体的第二专业学习收获发现,在总体上跨学科大类学习的学生收获更高,但在专业知识层面同学科大类的学生有更好的成就,这意味着在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第二专业时需要更细致的专业学习指导计划和专业组合设置。在对就业期望变量的解释上,研究发现学习过程中投入越多、收获越多的学生,学习前后期望毕业后月薪增加的可能性更大,这印证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在选择升学方向时,对第二专业情感认同度高的学生更容易与第二专业保持一致;而就业行业的选择与学生所在专业显著相关,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程度反映了选择的初始动机,抱有功利目的性的学生毕业后无论对专业情感如何、在专业学习中收获如何,都会延续自己的初始选择。在实证分析之外,为了对本科双学位教育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对双学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了解,本研究在梳理我国双学位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双学位制度建设的特点与不足,选择了四所国内顶尖研究型大学双学位制度进行文本分析,并在借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目前对双学位制度的定位不够明确、双学位制度建设因素不整全、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而实证研究中反映出的专业兴趣高的学生学习收获水平却不理想、学习收获对学生的就业期望未产生影响、学生将双学位文凭作为增加人力资本的手段而不重视学习投入和收获等现象是制度缺陷的后果。最后在比照实证研究和文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应该进一步厘清双学位和主辅修制度之间的区别,完善对双学位管理的规定,为双学位学生提供学业支持顾问,具体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双学位教育中的落实方式,并继续打破专业设置实体化的壁垒,增加院系间教学资源沟通,为学生学习自由的实现提供更多空间。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42
【部分图文】:

第二专业,双学位,文学类,学校


图 3.4 上海交大各学科第二专业数量上图可知,四所学校可提供双学位修读机会的专业占学校所有本科重较低,平均低于 30%。上海交大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文学类专业,多的也是文学类,而北京大学的工学学科类开放双学位人才培养的

教育学,双学位,学生,分配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悉,上 候 与 也不 , 后 班级人数越 越 , 。 专 了 周最期 的 。”(NLXWXZX2)样的表述为结果的解释增加了一种可能,即由于双学位教学管理往独立于各院系日常教学管理之外,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对学生在,与学生荣誉和发展机会的收获没有太大关联,导致学生即使内业的情感态度更积极,但不得不去多了解主修专业的发展动态,专业的学习。这是学生作为理性决策者反复权衡后的行为策略。国学者赵颖的研究结果一致,她通过对支付函数的分析,认为因成绩更关键,学生有可能有意识地分配学习精力,首先保证主修的稳定,减少对双学位专业的投入。①图 4.2 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认同比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娜娜;;高职生就业期望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年55期

2 刘停炜;孙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状[J];祖国;2017年03期

3 陈乃启;苏煜;;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04期

4 李娜;林凯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学习动力的影响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5 张建;刘晓春;张文娴;;大学生就业期望偏差实证和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9期

6 牛廷立;;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05期

7 冉昆玉;;大学生就业期望内涵解析及其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林定武;;大学生中三大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比较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1期

9 张yN;雷玲;崔滢;罗玲英;阙立刚;;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能力认知对就业期望影响实证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03期

10 宋传颖;易佑斌;;大学生就业期望特征分析与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克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史保金;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初次求职的二元性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叶忠;;近20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述评[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帝恒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曾钫:就业期望要适度 职业规划须明确[N];人民政协报;2019年

2 湘南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龚迅锋;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与考研行为的思考[N];郴州日报;2009年

3 吉玲 尹平平;大专女生含泪质问的正是就业歧视[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记者 姜乃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熊丙奇;谁制造了就业期望落差[N];人民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薇薇;就业期望与用人需求不再“错落”[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朱四倍;“有业不就”是一种正常现象[N];中国商报;2010年

8 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薪资偏高[N];中国信息报;2007年

9 新华;制度决定就业观念[N];友报;2009年

10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叶永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N];浙江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榕汕;本科生双学位学习过程及就业期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向亚琳;硕士研究生就业期望与就业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杨剑雄;M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4 张丹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重竞技运动员就业期望关系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7年

5 孙一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姜荧荧;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就业期望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娜迪拉·阿布都外力;新疆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8 于德刚;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达亚云;甘肃省2015届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周芸;大学生就业期望及用人单位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08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08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8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