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诚信及其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20:56
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国之本。近年来,诚信危机在社会各领域蔓延,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超越诚信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伦理难题。令人甚为忧虑的是,被誉为“正义守望者”的大学也频繁出现诚信失范现象。众所周知,现代大学是社会轴心机构,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先进思想的“辐射源”,理应成为诚信风尚的引领者、诚信建设的示范者、诚信研究的先驱者。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学组织纳入诚信批判和建设视域,在诚信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诚信主体范围,为建设大学诚信提供理论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诚信是大学组织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诚实守信。大学组织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大学诚信“求真知”、“育真人”的双重本质。这种本质又内在地规定着大学诚信在生成动机上的超功利性、作用机制上的重自律性、运行过程中的易遮蔽性、影响范围上的强辐射性,构成大学诚信的四重特征。基于大学组织总体运行逻辑,大学诚信的内容通过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得以体现。 大学诚信具有组织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工作以高深知识为基本材料,诚信则是智性活动的首要原则,大学诚信是进行知识创新、发展和应用最基本的伦理需求,决定着大学组织能否维系持存;诚信也是育人的伦理前提,大学诚信不仅是养成个体诚信人格的关键,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升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社会而言,大学诚信在社会诚信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审视并反思大学诚信实然,是大学诚信研究的必要环节。从系统论的视角审察大学组织行为,大学诚信失范主要表现为职能履行过程中的教学诚信失范、科研诚信失范和社会服务诚信失范。大学诚信失范,可能撼动大学基石、损蚀大学声誉并造成高等教育系统的紊乱;同时,也妨碍大学教师的自我完善,抑制大学生德性完善与智性发展;此外,严重影响大学职能的履行,削减社会发展的动力。造成大学诚信失范的原因从宏观上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制约,从中观上主要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积弊,从微观上则是因为大学人德性的迷失。正因为大学诚信实然与应然相距甚远,建设大学诚信迫在眉睫。 通过道德教化建设大学诚信,要求创新和发展大学诚信教育。个体道德的养成是培育组织诚信精神的前提,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则是孕育大学诚信精神的逻辑基石。而提高教育实效性是科学的诚信价值观念为组织成员个体“共识”和“共享”的必要条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提升实效性必然要求优化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指导,以“现实的大学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以人为本”为根本要求,建构先进性与科学性并重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应优化教育要素与结构,实现诚信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 通过制度安排建设大学诚信,要求实现诚信制度化与制度诚信化的有机统一。诚信制度化,是推进教学诚信、科研诚信和社会服务诚信等基本伦理要求的结构化和实体化,将柔性的诚信伦理转化为刚性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制度诚信化,则是在制定、执行和评价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制度实体诚信、程序诚信和主体诚信,以保障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营造自由、公平、民主的制度伦理环境,为大学诚信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环境优化建设大学诚信,要求推进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共同发展。优化政治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主体作用,保障诚信制度供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经济环境,推进经济诚信建设进程,使诚信在经济交往中蔚然成风;优化文化环境,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诚信观,营造良好的知识创新氛围。 总而言之,将大学组织纳入诚信建设和批判视域,是建设大学诚信的客观需求。基于大学诚信的本质、特征和生成逻辑,反思大学诚信实然,从道德教化、制度安排和环境优化三方面着手建设大学诚信,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必然要求。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641
本文编号:2817165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闫树涛;;大学—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J];成人教育;2009年09期
3 魏英敏;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J];东南学术;2002年01期
4 张静;经济:道德?不道德?[J];读书;1997年11期
5 王冀生;大学本质和科学办学[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人学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一凡;;学术伦理与社会科学研究——记中韩“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12期
9 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04期
10 柳礼泉;黄艳;;加强教学研究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平;制度伦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7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1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