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策略及保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7:23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发展,美国教育领域多元化特征愈发明显。学生文化背景日益多样,教师队伍文化结构却始终单一,两者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导致文化背景多元的学生群体教育质量低下。在此背景下,美国教师教育领域将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作为当前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各大教师教育机构相继开展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计划,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研究从比较的角度,按照教师培养背景、理念、策略及保障机制的研究思路对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美国在职前阶段进行文化回应型教师培养的经验并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有利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对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文献综述进行阐述,明确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梳理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变迁。本章节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缘起,并对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第三章分析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策略。主要包括招收少数族裔职前教师、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方式等方面。第四章探讨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保障机制。分别从教师职业标准、教师教育网络、经费投入和合作伙伴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五章研究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特点、困境及发展趋势。其中主要从注重批判与反思精神的培养、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重视多方协同合作、强调全方位的制度及经济支持四个方面总结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特点,并着重从合作教师文化回应意识淡薄、部分教师教育者文化回应素质较低、职前培养效果的持续性不佳、缺乏文化回应型教师职业标准和受到反对派的抵制五个层面探讨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最后,本研究从提高合作教师及教师教育者的文化回应素养、创新合作机制、招聘和留任少数族裔教师以及加强对文化回应型职前教师的追踪调查四个方面对文化回应型职前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概括。第六章主要结合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以及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现状,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52
【部分图文】:

美国学,儿童,百分比,种族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课程的 460 万学生中约有 78.1%的西班牙裔学生,即公立学校中约有 360 万学生的母语并非英语而是其他种族语言。①这意味着约有 360 万学生在公立学校学习时面临着语言沟通障碍。面对越来越多样的“有色面孔”出现在课堂中,美国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逐渐重视少数族裔学生的教育,开始提倡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实施文化回应教学以确保不同种族和文化学生的教育平等性。

多元文化教育,思潮,素养,发展过程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能力方面:文化回应型教师具有批判性反思和分析的能力并能在多样化情境中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缺乏批判性反思和分析能力的教师会导致学对多元文化的情况下感到困惑,失去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在面对多元文须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差异、做出道德判断并在有意识的过程中采取适对方式。在文化多样性教学情境中,教师面对不同文化群体学生时应使用教学策略。例如,使用学生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搭建文化背景和新的学习桥梁,或通过让教室里的少数族裔学生与移民学生分享个人经历以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等。

职前培养,美国文化,教学实践,方式


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背景职前教师的主体性,使其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此外,合作教学促成不同文化背景职前教师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同时,引导职前教师公开讨论自己与种族、阶层、性别相关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其在沟通与交往中对不同文化形成新的认识。(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方式教学实践是职前教师在真实教学环境中将在大学期间所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是检测教师培养效果的重要依据。真实而丰富的教学实践使职前教师能够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帮助职前教师掌握多元文化知识、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提高文化回应教学能力,并促进职前教师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去解决问题。美国在职前阶段通过丰富多种多样的实践方式来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包括短期的课堂观摩学习、基于社区的跨文化学习和长期的文化沉浸式体验、实地实习以及国际教学实习(见图 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福平;车娟;李伟;;关于中小学地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3期

2 孙泽平;徐辉;漆新贵;何华敏;谢应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逻辑与现实的双重变奏[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12期

3 陈小红;;中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6年04期

4 吴云勇;;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学理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年05期

5 康园园;史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教师职前培养项目探析[J];学周刊;2014年15期

6 徐红;;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教师教育论坛;2014年10期

7 陈君;郅锦;;二战后日本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演进论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4期

8 王健;;美国综合大学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优秀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01期

9 张国宏;;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5期

10 丁笑炯;对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文华;;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培训变革及其跟进策略[A];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9期))[C];2015年

2 李定仁;;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A];当代教育评论2014(第1辑)[C];2014年

3 周丽;;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3辑)[C];2015年

4 钟瑞添;曾美玲;;基于培育未来优秀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A];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饶从满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目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朝锋;综合化背景下美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喜阁;美国文化回应型教师职前培养策略及保障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俊俊;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3 李娇婷;美国STEM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4 丁远洋;二战后美国学前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5 王媛;职业化视野下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

6 邹立萍;新西兰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7 全丽娜;韩国幼儿保育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8 陈达倩;芬兰学前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夏思源;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年

10 王雪慧;美国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3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23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