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接受过程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矛盾论和唯物辩证法等基本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外德育接受过程理论的基础上,从界定德育接受基本概念和范畴开始,深刻揭示德育接受过程及其基本特征,德育接受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德育接受过程的优化以及德育接受过程的评估,系统阐释和解读了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论文共分导论和六章。 导论。主要阐述德育接受过程问题提出的依据,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论文的指导思想、理论思路、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本论题研究不仅是由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也是由当前德育改革的紧迫性和纠正德育“重施教轻接受”的严重缺陷决定的。论文科学地阐释了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理论,为探索中国德育接受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框架,为德育整体改革提供了理论逻辑支撑,有利于扭转我国德育“重施教轻接受”倾向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本论文有以下四个创新点:1、研究视角新,探索了德育的新视野;2、对德育接受过程基本矛盾及其转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3、提出了德育接受过程的三个规律;4、提出了德育接受过程的四种类型接受结果。 第一章,中外德育接受过程理论评析。主要对中外德育接受过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接受过程理论及其基本理论观点。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解释学、接受美学、传播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等学科中所包含的接受理论知识。本章在系统评析中外德育接受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前人研究成果中所包含的可资借鉴的德育接受过程理论资源及其深刻启示。 第二章,德育接受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主要揭示和阐述了德育接受与德育接受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着重阐释了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环节与六个基本特征——主体选择性、双重判断性、非线性、广泛社会性、反复性和实践性。本章对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做出了系统概括和阐释,为深入阐述德育接受过程的结构、功能、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等问题做了理论知识铺垫。 第三章,德育接受过程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揭示和阐述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式与结构功能。在整体阐述德育接受过程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同时系统阐述了德育结构诸要素——德育接受主体、德育接受客体、德育接受媒介、德育接受环境以及德育施教者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与规律。主要揭示和阐述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过程。论文认为,德育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接受主体原有的思想道德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阐释了德育接受过程的三个规律——德育接受过程的非线性规律、德育接受主体个性整体介入规律、德育接受主体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规律。同时,提出了德育接受过程的四类结果——同化性接受、重构性接受、不接受和逆向接受。 第五章,德育接受过程的优化。主要揭示和阐述了德育接受参量概念和内涵,着重阐述了德育接受过程优化的理论和措施。主要包括:对德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和对德育接受过程结构要素的优化——优化德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态度与方法、优化德育接受客体与媒介、优化德育接受客体、优化德育接受环境以及施教者的自我优化。 第六章,德育接受过程的评估。主要揭示和阐述了德育接受过程的形态——良性循环、循环中断和逆向循环。阐述了德育接受值概念,同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德育接受过程评价的基本理论、原则、模式和主要方法。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卿;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类型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2 许莹;;试论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3 任艳红;化秀玲;;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宇京;语感乐感对于声乐语言人声行为艺术性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为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其对策[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海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德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陈兵;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6 王晓东;自剖意识下的鲁迅文学创作[D];河北大学;2005年
7 余芳;法庭论辩接受的逻辑与方法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云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约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静;焙烧镁铝碳酸根水滑石在含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826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2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