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4:26
   当前背景下,系统论、控制论指导的协同发展理念己被并应用于各领域,反观高校育人工作中仍存在实效性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各育人部门间的统筹运作不够完善,因此完善统筹协作机制是其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研究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借鉴,以形成高校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为目标,在把握新时代发展的意义与挑战、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运行机制及其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向多方联动方向优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现实意义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为依据尝试构建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个体发展相协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相统一的有序、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第一,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以把握其内涵,结合分析指出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多方联动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的概念及内涵、机制运行模式及机制特点进行梳理、界定。第二,依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归纳总结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第三,以问题为导向,从理念更新、机制建设、要素优化发展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总结。概括而言,本研究在工作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基于问题分析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优化发展提出建议,在宏观层面推动党的领导、社会支持、高校教育、家庭参与、学生个体五个方面育人力量的协同合作;在微观层面强化高校内部各育人部门、环节的协同合作,内外同步优化,构建起具有强大育人合力且有效有序运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提升育人实效性,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41
【部分图文】:

育人意识,高校育人,两个层面,联动


以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为基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高校育人目标以及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既能够统领全局、又可具体细化的目标体系,同时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做好统筹规划和全局部署,抓好落实工作保证机制的有效、有序运行。4.1.2 强化多方联动的育人意识多方联动的育人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部因目标统筹层次较低以及信息沟通渠道不健全,导致功能发挥的的目标指向不明确,所以功能发挥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机制运行实效较低。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局限于高校教育之内,所以育人力量较为单一,难以应对负责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教育实效性较差,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此外,多方联动育人同样是学生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如图 1-1 所示,对于“您期望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接受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党团与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与服务等育人活动的同时还选择了强化家长的示范作用、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社交群体内部的正向影响作用。基于这一情形,要提升育人实效,必须要结合现实需求,将树立多方联动育人理念纳入机制构建的过程之中,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优化发展。

家庭,家庭教育,交互影响,家庭成员


图 1-2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间交互影响,将家庭内部共同的价值倾向、思想观念固化在个体思想基础之中,构成个体最原始的价值观念,对个体成长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高校育人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从推动家风建设、引导家长转变育人理念和发挥学生的桥梁作用三个方向入手。首先,要积极推动家风建设,家风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基础环境,结合育人目标要求切实推进家风文明建设,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进而提升育人实效。其次,要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人理念,在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家长支持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子女可以赢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一教育理念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这一价值取向会在家庭成员的交互影响中传递给学生,进而对学生思想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必须要通过强化社会舆论宣传以及家庭高校之间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推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功能。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和家庭间桥梁作用,这一作用发挥具体体现在两个

学生干部,群体,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


图 1-3学生群体由两个子群体组成,一个是指由学生干部群体、党团员群体等形式的学生群体;另一个是没有组织的非正式群体,即是指价值观、兴趣趋向、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以及生活环境、学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自发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学生群体。学生群体的正向引导作用的发挥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干部、党团员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强化高校育人实效。第二,非正式群体内的交互引导对高校育人实效的强化作用。学生干部、党团员群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具体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干部、党员群体对于群体外成员有着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干部是经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其在学生群体中号召力较强;党员则经过组织考验,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较强。二者联合构成了学生中的榜样群体,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群体学习生活中的积极影响作用,可以推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建设,优化高校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党团员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交互影响作用可以促进成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对外的思想引领、榜样示范的影响力。非正式群体虽没有正式的组织力量,但凭借相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心理、爱好等特征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碧峰;;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年52期

2 孙俊魏;;新时代高校党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36期

3 王喜;陈红梅;张家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9年22期

4 程鹏;;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学风建设的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09期

5 薛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35期

6 党维;;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35期

7 费秀婧;;(3+2)高职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智库时代;2019年35期

8 庞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年07期

9 任现伟;;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原则与路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年14期

10 卢江;;改革开放四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职业;2019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竹青;中国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丽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韩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4 贾民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6 封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史姗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8 谭宇;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李术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10 张社争;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丹;乡村庙会中农民思想政治潜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姜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可行性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

3 孙赫;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大文化”融合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

4 赵琳琳;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

5 齐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及优化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

6 刘雪珂;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及其价值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

7 刘媛;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

8 黄群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动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宋佳丽;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10 孙琳;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D];中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8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58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