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0-12-26 05:06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丰闳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伦理价值观最基础性的存在。大学德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重要途径,其理应包含对传统文化遗产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价值观的培植一度出现偏离甚至否定传统伦理价值观而陷入过度西方化的误区。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开掘,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探本溯源或理论澄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民族价值共识与高校德育价值观二者的耦合关系,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转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自觉。此外,让民族价值共识为德育价值观的有效灌输提供现代启示,不仅有助于高校德育回归和强化人本德育的主体地位,其本身还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来自传统的理论底气和精神气质。作为这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对西方的相关价值思潮的负面影响做必要的学理厘清。这些思潮的负面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对自然无节制索取,以诸如“我消费我存在”的消费主义心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人与他者关系上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视他者为异... 

【文章来源】: 鲍铭烨 浙江大学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2.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和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
    2.1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
        2.1.1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相关概念的阐释
        2.1.2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特征
    2.2 高校德育价值观
        2.2.1 高校德育价值观相关概念的阐释
        2.2.2 德育价值观培植的社会功能
    2.3 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和高校德育价值观的耦合关系
        2.3.1 两者耦合的实践论基础
        2.3.2 两者耦合的价值论需求
3.天人之辩中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及现代启示
    3.1 作为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天人合一观
        3.1.1 道家的法自然说
        3.1.2 儒家的畏天命观
        3.1.3 作为民族价值共识的顺天、慎取、节用思想
    3.2 生态利己主义批判
        3.2.1 生态利己主义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3.2.2 解决生态问题的中国智慧
    3.3 天人合一观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启示
        3.3.1 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人生理想
        3.3.2 反对消费主义
4.人我之辩中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及现代启示
    4.1 作为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人我合一观
        4.1.1 人我之辩的儒家传统
        4.1.2 人我之辩的墨家传统
        4.1.3 人我之辩的佛家和道家立场
    4.2 西方利己主义文化传统的梳理与批判
        4.2.1 利己主义与合理利主义
        4.2.2 合理利己主义并不合理
        4.2.3 合理利己主义的超越
    4.3 人我合一观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启示
        4.3.1 推己及人之道的认同与践行
        4.3.2 自私人性的超越
5.欲理之辩中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及现代启示
    5.1 作为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欲理合一观
        5.1.1 欲理之辩的儒家立场
        5.1.2 欲理之辩的道家立场
        5.1.3 欲理之辩的佛家立场
    5.2 西方欲望论的批判与超越
        5.2.1 张扬欲望的西方文化
        5.2.2 以理制欲的中国伦理智慧
    5.3 欲理合一观对高校德育价值观培植的启示
        5.3.1 欲理合一思想的当代发掘
        5.3.2 在张扬与节制中寻找平衡
        5.3.3 纵欲主义批判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39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39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