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趋新与速效:晚清陕西书院改学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05:20
  晚清陕西新教育在全国新式教育推广的大背景下发端,本文将陕西这一西北省份作为研究的地域范围,去考查清末书院改学堂如何在地方社会运作,呈现清末学制改革的地方性。陕西关中是北宋关学的发源地,张载创立的关学思想经过数代陕西士人的承接与发挥,影响了当地书院的学风。受晚清国危深重与西学冲击的影响,导致了关学思想界的发展变化与传统书院教育的变革,刘古愚等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尝试将关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融合来重振国家与社会。但传统书院改革未竟,新式学堂便取代了传统书院。与此同时关学和其他理学学派一样,在清末民初呈现出整体衰微的状态。清政府主导了陕西教育的近代化,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造就了新学繁荣的气象,但另一方面,在繁荣气象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异常突出。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
第一章 晚清陕西的社会危机与关中士林
    一、变动中的关中社会
    二、关学学风与经世观念
    三、晚清关中士绅对时局变化的体认
第二章 陕西书院改学堂之历程
    一、刘古愚与陕西书院教育变革
    二、因循缓进——新政时期陕西学堂的创建过程
    三、从宏道大学堂、陕西师范学堂微观清末陕西高等教育
    四、新政时期陕西地方官员与士绅的办学举措
第三章 、清末陕西新学堂之困境与成就
    一、趋新与求速——新旧杂糅的办学局面
    二、新学堂创办之难题与成就
    三、留日学生对学堂风气的催化
    四、辛亥革命前学潮运动的涌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北出版中心味经刊书处与维新氛围的媒介建构[J]. 王天根.  史学月刊. 2009(10)
[2]陕甘味经书院考略[J]. 温芽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9)
[3]清代地方官学的恢复与重建——以清代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 霍红伟.  中国地方志. 2007(07)
[4]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5]论关学的基本精神[J]. 赵馥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6]传统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yh——晚清书院嬗变的历史考察[J]. 田正平,朱宗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7]冯从吾与关学学风[J]. 刘学智.  中国哲学史. 2002(03)
[8]李二曲的经世观念与讲学实践[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0(01)
[9]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4)
[10]刘古愚与《时务斋随录》[J]. 梁经旭.  报刊之友. 1995(04)

硕士论文
[1]陕西维新教育人物群体理论与实践研究[D]. 梁育.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明清时期关中书院在陕西的地位与影响[D]. 杨静.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晚清陕西书院改学堂研究[D]. 王磊.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陕西古代书院研究[D]. 杨远征.陕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0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50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