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对本科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学生投入为中介变量
发布时间:2021-01-11 08:22
随着社会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如何有效应用学业评价已经成为教学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视本科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成为理论和实践备受认可的评价方式。但是,关于验证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其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的研究却不多。国内研究多停留于经验认知阶段,缺少实证。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利用2018年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数据,探究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研究以学生投入为中介变量,构建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的假设模型。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法,验证假设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能有效检验变量之间假设的因果关系,直接获得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首先,检验假设模型的模型适配度和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然后,对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和医科类等不同学科群组进行多群组分析,检验多群组间的差异性。最后,探究过程性评价在具体学科中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学生投入的中介作用显著存在。相比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的直接作用,过程性评价更倾向于通过主动学习、课...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2 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设计
2.3 数据说明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概念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中介效应分析
3.3 不同学科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3.4 不同学科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差异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4.2 相关讨论
5 建议与对策
5.1 利用制度改善过程性评价的教与学的情境
5.2 提升教师应用过程性评价的能力
5.3 积极引导和监管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
5.4 完善关于教师教学的反馈与沟通机制
6 结语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差异临界值结果表
附录2:比较特定间接效应的计算编程
附录3: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教育空间[J]. 刘献君. 江苏高教. 2018(05)
[2]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16所本科高校的调研[J]. 牛亏环.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6)
[3]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研究[J]. 陆根书,陈晨,刘萍,刘琰.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6)
[4]国际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风格三大主流类型[J]. 陈珊珊. 江苏高教. 2017(06)
[5]不同类型院校中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研究[J]. 郭芳芳,史静寰. 教育学报. 2017(01)
[6]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J]. 张应强. 江苏高教. 2017(01)
[7]自我决定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 赵燕梅,张正堂,刘宁,丁明智. 管理学报. 2016(07)
[8]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 赵炬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3)
[9]本科生学习效果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华中科技大学SSLD的分析[J]. 魏署光,陈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2)
[10]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数据分析[J]. 张俊超,李梦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2970426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2 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设计
2.3 数据说明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概念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中介效应分析
3.3 不同学科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3.4 不同学科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差异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4.2 相关讨论
5 建议与对策
5.1 利用制度改善过程性评价的教与学的情境
5.2 提升教师应用过程性评价的能力
5.3 积极引导和监管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
5.4 完善关于教师教学的反馈与沟通机制
6 结语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差异临界值结果表
附录2:比较特定间接效应的计算编程
附录3: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教育空间[J]. 刘献君. 江苏高教. 2018(05)
[2]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16所本科高校的调研[J]. 牛亏环.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6)
[3]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研究[J]. 陆根书,陈晨,刘萍,刘琰.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6)
[4]国际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风格三大主流类型[J]. 陈珊珊. 江苏高教. 2017(06)
[5]不同类型院校中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研究[J]. 郭芳芳,史静寰. 教育学报. 2017(01)
[6]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J]. 张应强. 江苏高教. 2017(01)
[7]自我决定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 赵燕梅,张正堂,刘宁,丁明智. 管理学报. 2016(07)
[8]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 赵炬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3)
[9]本科生学习效果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华中科技大学SSLD的分析[J]. 魏署光,陈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2)
[10]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数据分析[J]. 张俊超,李梦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2970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7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