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基于共生理论
发布时间:2021-01-11 20:2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于当前在高校中培养创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里创业教育在总体规划和实施方面都存在不足,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也比较差。如何在满足学生基本培养任务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加大二者的融合能够使广大学生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切实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上保证创业的能力储备,对于当前国家创业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和人才输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根据以上需求,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开展的背景下,分析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需求,然后利用共生理论系统地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并整体性地提出具体的融合对策,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具体所做的研究工作包括:第一,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就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新思路。第二,以山东省的三所院校为研究对象,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实际中的融合现状进行...
【文章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共生理论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
图 4-1 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系统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渴望以及多种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共生系统所包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在共生单元的外界刺激下,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衡过程,并达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整个作用机制如图 4-2 所示
图 4-1 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系统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学生对于创业项目的学习渴望以及多种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共生系统所包含的四个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在共生单元的组合之下,以及共生环境的外界刺激下,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衡过程,并达到互惠共生的模式,实现学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整个作用机制如图 4-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 谢和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3)
[2]“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 张宝君. 高校教育管理. 2017(01)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 马永斌,柏喆.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5)
[4]论创业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 刘芸. 科技创业月刊. 2016(15)
[5]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 郝杰,吴爱华,侯永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2)
[6]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 万力勇,康翠萍.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7)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 邵月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0)
[8]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反思与对策选择[J]. 薛浩,陈万明,张兵,陈桂香,韩雅丽.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2)
[9]“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 中国高教研究. 2016(02)
[10]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 卓泽林,赵中建.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3)
硕士论文
[1]美国大学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研究[D]. 降杰.辽宁师范大学 2015
[2]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 李萌.河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71421
【文章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共生理论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
图 4-1 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系统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渴望以及多种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共生系统所包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在共生单元的外界刺激下,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衡过程,并达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整个作用机制如图 4-2 所示
图 4-1 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系统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学生对于创业项目的学习渴望以及多种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共生系统所包含的四个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在共生单元的组合之下,以及共生环境的外界刺激下,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衡过程,并达到互惠共生的模式,实现学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整个作用机制如图 4-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 谢和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3)
[2]“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 张宝君. 高校教育管理. 2017(01)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 马永斌,柏喆.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5)
[4]论创业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 刘芸. 科技创业月刊. 2016(15)
[5]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 郝杰,吴爱华,侯永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2)
[6]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 万力勇,康翠萍.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7)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 邵月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0)
[8]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反思与对策选择[J]. 薛浩,陈万明,张兵,陈桂香,韩雅丽.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2)
[9]“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 中国高教研究. 2016(02)
[10]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 卓泽林,赵中建. 教育发展研究. 2016(03)
硕士论文
[1]美国大学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研究[D]. 降杰.辽宁师范大学 2015
[2]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 李萌.河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71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7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