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02:35
志愿服务精神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利他精神,具有崇高的精神特质。生生不息的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新时期人们高度赞扬的价值理念以及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志愿服务这一载体得以呈现,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而且增强了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是培育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对于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提高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内含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神基因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内核,借鉴了近代西方社会公益思想,诠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内涵,其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高尚的价值内核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活动,规范着大学生的实践行为。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扶危济困的志愿情感和奉献意识,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意识相对更为强烈。受到复杂社会环境、教育实效不足、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个人不良心理等因素的影...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
第三章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现状分析29图3-2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情况通过数据可知,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精神应当成为合格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可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够将奉献精神作为自身必备的素质。可见奉献利他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说明大学生具有奉献他人的潜在价值取向。同时,当问到“面对校园内的志愿服务信息,您会”时,71.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主动关注,积极参加”;2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了解相关情况,视情况参加”;3.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关注,没有兴趣”(见图3-3)。图3-3大学生对校园内部志愿服务信息的关注情况通过数据可知,超过70%的受访大学生能够主动关注校园内部的志愿服务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2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了解相关情况,视情况参与,虽然在信息关注方面有所被动,但是依然具有关注意识,一定情况下能够参与志愿服务。总体而言超过95%的受访大学生具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意识,说明大学生具有奉献他人的潜在思想觉悟。应该91.71%不应该3.37%不清楚4.92%应该不应该不清楚3.24%25%71.76%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不会关注,没有兴趣了解相关情况,视情况参加主动关注,积极参加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图3-5大学生对“参加志愿服务应以确保自身利益为前提”的观点认知情况通过图中数据可知,仅有12.95%的受访大学生明确反对“参加志愿服务应以确保自身利益为前提”这一观点,32.77%的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54.27%的受访大学生有些许的迟疑,但是仍然表示基本同意。可见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利他本质认知不足,在思想意识层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利己倾向,这种倾向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依然以自身利益作为奉献的先决条件,说明无私奉献精神未能内化成为部分大学生坚定的精神信仰。第二,志愿服务动机多元,谋求自身发展位居首位。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和内驱动力,是行为预期与价值诉求相结合的产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直接反映了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基本状态。本次调查显示74.6%的受访大学生(见表3-2a)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中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占第一位(20.3%);为社会做贡献占第二位(17.2%);帮助有需要的人占第三位(16.3%);积累人生经验占第四位(15.6%);相关组织的号召占第五位(11.3%);学校的统一安排占第六位(8.5%);有助于评奖评优占第七位(7.5%);其他占第八位(2.1%);跟风随大流占第九位(1.2%)(见表3-2b)。可见,锻炼提升自身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及积累人生经验在全部的志愿服务动机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潜在的首要动机。完全同意32.77%基本同意54.27%不同意12.95%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
本文编号:2990281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
第三章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现状分析29图3-2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情况通过数据可知,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精神应当成为合格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可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够将奉献精神作为自身必备的素质。可见奉献利他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说明大学生具有奉献他人的潜在价值取向。同时,当问到“面对校园内的志愿服务信息,您会”时,71.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主动关注,积极参加”;2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了解相关情况,视情况参加”;3.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关注,没有兴趣”(见图3-3)。图3-3大学生对校园内部志愿服务信息的关注情况通过数据可知,超过70%的受访大学生能够主动关注校园内部的志愿服务信息,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2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了解相关情况,视情况参与,虽然在信息关注方面有所被动,但是依然具有关注意识,一定情况下能够参与志愿服务。总体而言超过95%的受访大学生具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意识,说明大学生具有奉献他人的潜在思想觉悟。应该91.71%不应该3.37%不清楚4.92%应该不应该不清楚3.24%25%71.76%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不会关注,没有兴趣了解相关情况,视情况参加主动关注,积极参加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图3-5大学生对“参加志愿服务应以确保自身利益为前提”的观点认知情况通过图中数据可知,仅有12.95%的受访大学生明确反对“参加志愿服务应以确保自身利益为前提”这一观点,32.77%的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54.27%的受访大学生有些许的迟疑,但是仍然表示基本同意。可见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利他本质认知不足,在思想意识层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利己倾向,这种倾向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依然以自身利益作为奉献的先决条件,说明无私奉献精神未能内化成为部分大学生坚定的精神信仰。第二,志愿服务动机多元,谋求自身发展位居首位。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和内驱动力,是行为预期与价值诉求相结合的产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直接反映了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基本状态。本次调查显示74.6%的受访大学生(见表3-2a)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中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占第一位(20.3%);为社会做贡献占第二位(17.2%);帮助有需要的人占第三位(16.3%);积累人生经验占第四位(15.6%);相关组织的号召占第五位(11.3%);学校的统一安排占第六位(8.5%);有助于评奖评优占第七位(7.5%);其他占第八位(2.1%);跟风随大流占第九位(1.2%)(见表3-2b)。可见,锻炼提升自身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及积累人生经验在全部的志愿服务动机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潜在的首要动机。完全同意32.77%基本同意54.27%不同意12.95%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
本文编号:2990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9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