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6 23:14
高等教育要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就不能被忽视。愈来愈多的研究关注大学课堂教学状况,其中课堂学习环境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数字化时代赋予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新的特征,改变了大学教学与学习的原有方式,而理解课堂学习环境的新特征、认识其内在结构将有助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墙洞”学习理论启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确定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修正且完善其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高校做抽样调查,以期获得数字化时代北京地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整体情况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现实状况,进而结合访谈法分析现实差异。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数字化时代创设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着力点。研究有以下收获:(1)获得了《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调查问卷》,该测量工具基于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在物理要素、资料要素、技术要素、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和人际交往六大要素上反映了数字化时代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2)调查了数字化时代北京地区大...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具有新特征
1.1.2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未能被充分掌握和利用
1.1.3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研究有待深入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课堂学习环境的内涵研究
1.3.2 课堂学习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3.3 数字化时代课堂学习环境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数字化时代
1.4.2 课堂学习环境
1.4.3 要素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墙洞”学习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及具体内容
2.2.1 构成要素
2.2.2 具体内容
2.2.3 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查问卷编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问题
3.1.5 研究工具及统计工具
3.2 问卷编制
3.2.1 问卷初稿编制
3.2.2 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3 问卷验证
3.3.1 问卷的信度检验
3.3.2 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整体状况分析
4.1.1 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整体情况
4.1.2 不同因素对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影响
4.2 构成要素分析
4.2.1 物理要素差异分析
4.2.2 资料要素差异分析
4.2.3 技术要素差异分析
4.2.4 教师要素差异分析
4.2.5 学生要素差异分析
4.2.6 人际交往要素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时代创设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着力点
5.1 情境方面
5.1.1 针对普通高校增强技术要素的支持性
5.1.2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技术要素的支持性
5.2 协作和会话方面
5.2.1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物理要素的灵活性
5.2.2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资料要素的综合性和关照性
5.2.3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技术要素的交互性和人性化
5.2.4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课堂加强教师作为帮助者和整合者的身份
5.2.5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人际交往要素的促进性
5.3 意义建构方面
5.3.1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资料要素的关照性、辨别性以及优势性
5.3.2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技术要素的支持性
5.3.3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教师作为帮助者的身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习分析视角下的数字化课堂互动优化研究[J]. 郁晓华,黄沁.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2)
[2]“互联网+”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前景[J]. 张优良,尚俊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01)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大学教学设计——以《教育心理学》为例[J]. 赵斌. 信息记录材料. 2018(03)
[4]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课堂生态:变革、问题与对策[J]. 郭丽君,陈中. 现代大学教育. 2017(06)
[5]迈进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及动力探析[J]. 张治,李永智. 开放教育研究. 2017(04)
[6]大数据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 杨聚鹏,梁瑞.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8)
[7]未来班级——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J]. 于伟.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2)
[8]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选择[J]. 曹周天.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20)
[9]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6)解读[J]. 赵建华,蒋银健,姚鹏阁,李百惠.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2)
[10]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设计探讨[J]. 和学新,岳辉.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01)
博士论文
[1]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 叶新东.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 陈卫东.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未来课堂的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 朱毛奇.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交互行为评价体系研究[D]. 庄秀凤.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D]. 朱细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高校本科生课堂环境问题研究[D]. 鄢进波.上海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7069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具有新特征
1.1.2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未能被充分掌握和利用
1.1.3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研究有待深入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课堂学习环境的内涵研究
1.3.2 课堂学习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3.3 数字化时代课堂学习环境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数字化时代
1.4.2 课堂学习环境
1.4.3 要素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墙洞”学习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及具体内容
2.2.1 构成要素
2.2.2 具体内容
2.2.3 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查问卷编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问题
3.1.5 研究工具及统计工具
3.2 问卷编制
3.2.1 问卷初稿编制
3.2.2 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3 问卷验证
3.3.1 问卷的信度检验
3.3.2 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整体状况分析
4.1.1 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整体情况
4.1.2 不同因素对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影响
4.2 构成要素分析
4.2.1 物理要素差异分析
4.2.2 资料要素差异分析
4.2.3 技术要素差异分析
4.2.4 教师要素差异分析
4.2.5 学生要素差异分析
4.2.6 人际交往要素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时代创设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着力点
5.1 情境方面
5.1.1 针对普通高校增强技术要素的支持性
5.1.2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技术要素的支持性
5.2 协作和会话方面
5.2.1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物理要素的灵活性
5.2.2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资料要素的综合性和关照性
5.2.3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技术要素的交互性和人性化
5.2.4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课堂加强教师作为帮助者和整合者的身份
5.2.5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人际交往要素的促进性
5.3 意义建构方面
5.3.1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资料要素的关照性、辨别性以及优势性
5.3.2 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技术要素的支持性
5.3.3 针对普通高校和人文社会类课堂加强教师作为帮助者的身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习分析视角下的数字化课堂互动优化研究[J]. 郁晓华,黄沁.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2)
[2]“互联网+”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前景[J]. 张优良,尚俊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01)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大学教学设计——以《教育心理学》为例[J]. 赵斌. 信息记录材料. 2018(03)
[4]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课堂生态:变革、问题与对策[J]. 郭丽君,陈中. 现代大学教育. 2017(06)
[5]迈进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及动力探析[J]. 张治,李永智. 开放教育研究. 2017(04)
[6]大数据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 杨聚鹏,梁瑞.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8)
[7]未来班级——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J]. 于伟.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2)
[8]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选择[J]. 曹周天.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20)
[9]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6)解读[J]. 赵建华,蒋银健,姚鹏阁,李百惠.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2)
[10]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设计探讨[J]. 和学新,岳辉.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01)
博士论文
[1]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 叶新东.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 陈卫东.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未来课堂的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 朱毛奇.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交互行为评价体系研究[D]. 庄秀凤.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D]. 朱细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高校本科生课堂环境问题研究[D]. 鄢进波.上海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7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3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