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9 17:25
本研究以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充分分析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特征以及专业评价的不同类型及核心意义,旨在厘清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开设的独特定位和特殊需求,并分析国际专业认证先进经验,从而在构建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中,使指标的选取有明确的意义和清晰的标准。并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地方发布的相关政策和权威专家咨询确定专业评价中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和贡献价值。最后根据德尔菲法,咨询专家为各个指标赋权重值,从而构建完整的、应用性和现实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一种培养本科层次、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实操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的目的旨在分析专业的开设是否符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及其他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为正在转型中的高校提供方向和战略上的指引。论文总包括以下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专业评价和应用技术型高校概述。介绍了专业评价的核心概念和专...
【文章来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专业评价和应用技术型高校概述
2.1 专业评价
2.1.1 专业评价概念界定
2.1.2 专业评价的类型
2.2 应用技术型高校
2.2.1 应用技术型高校概念界定
2.2.2 应用技术型高校特征分析
第三章 国际专业认证制度标准与内容比较
3.1 美、英、日三国专业认证标准
3.1.1 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
3.1.2 英国RICS测量专业认证标准
3.1.3 日本JABEE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标准
3.2 三个国家专业认证制度标准比较与分析
3.2.1 一级指标的选取
3.2.2 二级指标及主要观测点的构建
3.3 三个国家专业认证的特点
3.3.1 从认证趋势看,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产出性评价
3.3.2 从认证过程看,重视对学业成就、教育产出的持续性改进
3.3.3 从认证指标内容看,注重认证标准的国际等效性
3.3.4 从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看,注重指标间的要素整合
3.3.5 从认证主体看,三国专业认证强调认证主体的多元性
第四章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 以评价专业具备应用技术型高校属性为起点,注意区分高校间差异
4.1.2 突出院校特点,使其适合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实践
4.1.3 遵循三个“符合度”原则,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可孤立脱节
4.2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4.2.1 坚持结果导向,应用为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4.2.2 与国际接轨,在国际视野下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2.3 评价内容上注重应用技术型高校特色
4.3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3.2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标准
4.3.3 权重分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审思与推进[J]. 刘晶晶,李梦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7)
[2]“工匠精神”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 陈山漫,王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5)
[3]国际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认证及启示[J]. 王秋惠,冯志友,王家庭.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1)
[4]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转型研究[J]. 吴伟. 价值工程. 2017(32)
[5]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J]. 童夏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2)
[6]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 张典兵. 教育与职业. 2015(16)
[7]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5)
[8]服务公众 保障质量 激励创新——ABET工程教育认证概述[J]. 迈克尔·密里根,乔伟峰,王孙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1)
[9]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 赵新亮,张彦通. 高校教育管理. 2015(02)
[10]高校专业评估应回归学生的主体价值[J]. 刘康宁,董云川.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04)
博士论文
[1]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武汉大学 2016
[2]大学学科专业评价研究[D]. 廖益.厦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 吴长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7
[2]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通用指标研究[D]. 郑莉娟.云南大学 2016
[3]技术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魏晓艳.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制研究[D]. 吴雪.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1443
【文章来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专业评价和应用技术型高校概述
2.1 专业评价
2.1.1 专业评价概念界定
2.1.2 专业评价的类型
2.2 应用技术型高校
2.2.1 应用技术型高校概念界定
2.2.2 应用技术型高校特征分析
第三章 国际专业认证制度标准与内容比较
3.1 美、英、日三国专业认证标准
3.1.1 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
3.1.2 英国RICS测量专业认证标准
3.1.3 日本JABEE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标准
3.2 三个国家专业认证制度标准比较与分析
3.2.1 一级指标的选取
3.2.2 二级指标及主要观测点的构建
3.3 三个国家专业认证的特点
3.3.1 从认证趋势看,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产出性评价
3.3.2 从认证过程看,重视对学业成就、教育产出的持续性改进
3.3.3 从认证指标内容看,注重认证标准的国际等效性
3.3.4 从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看,注重指标间的要素整合
3.3.5 从认证主体看,三国专业认证强调认证主体的多元性
第四章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 以评价专业具备应用技术型高校属性为起点,注意区分高校间差异
4.1.2 突出院校特点,使其适合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实践
4.1.3 遵循三个“符合度”原则,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可孤立脱节
4.2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4.2.1 坚持结果导向,应用为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4.2.2 与国际接轨,在国际视野下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2.3 评价内容上注重应用技术型高校特色
4.3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3.2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标准
4.3.3 权重分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审思与推进[J]. 刘晶晶,李梦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7)
[2]“工匠精神”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 陈山漫,王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5)
[3]国际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认证及启示[J]. 王秋惠,冯志友,王家庭.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1)
[4]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转型研究[J]. 吴伟. 价值工程. 2017(32)
[5]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J]. 童夏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2)
[6]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 张典兵. 教育与职业. 2015(16)
[7]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5)
[8]服务公众 保障质量 激励创新——ABET工程教育认证概述[J]. 迈克尔·密里根,乔伟峰,王孙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1)
[9]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 赵新亮,张彦通. 高校教育管理. 2015(02)
[10]高校专业评估应回归学生的主体价值[J]. 刘康宁,董云川.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04)
博士论文
[1]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武汉大学 2016
[2]大学学科专业评价研究[D]. 廖益.厦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 吴长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7
[2]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通用指标研究[D]. 郑莉娟.云南大学 2016
[3]技术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魏晓艳.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制研究[D]. 吴雪.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1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4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