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11: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能力的动力与源泉,而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按照联合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间创新资源能力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成为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路径之一。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在社会“就业难”与“人才荒”矛盾并存局面下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压力。而产学研“I-U-R”协同创新能够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帮助构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在助力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化的同时,帮助改善地方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因此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从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出发,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包括: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运行的总体框架是什么?有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运行机制是什么?应如何有效改善其中的关键运行机制?如何对地方高校产学研“I-U-...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全国高等学校数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1~2017 年图 2-2 全国高等学校科研人员数量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1~2017 年图 2-3 校均科研人员数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1~2017 年图 2-3 校均科研人员数量3.科技平台建设研究与发展机构是高校重要的科技平台,可以为高校参与产学研 I-U-R同创新提供平台基础。总体而言,其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为明显的增长,图 2-4 所示。但同科研人员数量的情况一样,地方高校占据了绝对数量的大多但在校均数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从图 2-5 容易看到,在研究与发展机构的校数量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且近年来一直处于明显的增长中,截至 2016 年,其校均研究与发展机构数量约为 40 个。而地方高校则一直于较低的水平,近年来甚至有所回落,2016 年的校均数仅为约 3.4 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维分层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 苏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8(06)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李文静,汪旭晖,卢喜辉.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1)
[3]对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再思考[J]. 杨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
[4]关系产权、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稳定性研究[J]. 余维新,熊文明,魏奇锋,王彬彬. 软科学. 2018(12)
[5]新时代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J]. 李南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S2)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 余小波,范玉鹏. 高等教育研究. 2018(10)
[7]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本科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建设路径[J]. 苏永建,李枭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
[8]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郑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9]全面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三个维度[J]. 曾宝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9)
[10]法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 郑军,孙翔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09)
博士论文
[1]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 张伟.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 梁祥君.合肥工业大学 2004
[3]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 曹赛先.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 王志刚.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混沌学与协同学在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应用[D]. 徐浩鸣.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我国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研究[D]. 诸玲.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3721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全国高等学校数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1~2017 年图 2-2 全国高等学校科研人员数量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1~2017 年图 2-3 校均科研人员数量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1~2017 年图 2-3 校均科研人员数量3.科技平台建设研究与发展机构是高校重要的科技平台,可以为高校参与产学研 I-U-R同创新提供平台基础。总体而言,其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为明显的增长,图 2-4 所示。但同科研人员数量的情况一样,地方高校占据了绝对数量的大多但在校均数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从图 2-5 容易看到,在研究与发展机构的校数量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且近年来一直处于明显的增长中,截至 2016 年,其校均研究与发展机构数量约为 40 个。而地方高校则一直于较低的水平,近年来甚至有所回落,2016 年的校均数仅为约 3.4 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维分层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 苏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8(06)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李文静,汪旭晖,卢喜辉.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1)
[3]对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再思考[J]. 杨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
[4]关系产权、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稳定性研究[J]. 余维新,熊文明,魏奇锋,王彬彬. 软科学. 2018(12)
[5]新时代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J]. 李南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S2)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 余小波,范玉鹏. 高等教育研究. 2018(10)
[7]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本科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建设路径[J]. 苏永建,李枭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
[8]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郑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9]全面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三个维度[J]. 曾宝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9)
[10]法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 郑军,孙翔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09)
博士论文
[1]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 张伟.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 梁祥君.合肥工业大学 2004
[3]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 曹赛先.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 王志刚.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混沌学与协同学在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应用[D]. 徐浩鸣.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我国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研究[D]. 诸玲.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37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13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