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8 08:09
21世纪的今天,人际交往能力被列为人才应该具备的五项核心能力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教育领域对此达成了共识。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人才主要的后备力量,培养和掌握应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为了有效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还是为了形成健康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圈,人际交往能力始终体现着自己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大学生要想毕业后快速而顺利地适应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人际交往模式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交往问题,同样需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因心理因素、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处世态度、行为标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大学生在交往心理、交往意识、交往态度、交往动机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为部分学生的交往能力始终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平常很难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遇到交往困境时,不知道何种渠道和方法来解决。如果这种状况没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终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交往现状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对他们交往特点和性质形成一个清晰地认识,通过科学研究对现存的交往问题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一次准确的判断,最终制...
【文章来源】: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际交往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人际交往核心概念
一、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二节 人际交往理论框架
第二章 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第二节 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层面
(一)遵循人际交往基本道德准则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塑造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五)加强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交往
二、学校层面
(一)完善人际交往教育内容
(二)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三)制定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体系
(四)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五)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六)定期举办各类学生交流活动
第二节 提高新疆各民族大学生交往能力
一、个人层面
(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二)培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能力
(三)掌握心理调整技能
二、学校教学层面
(一)普及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意识
(二)加强各民族学生优秀文化知识交流
(三)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加强各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交往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交往”型课堂:课程育人的一种人文主义探索路径[J]. 朱小蔓,王坤.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5)
[2]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 陈苏珍,潘玉腾. 学术交流. 2018(02)
[3]日常交往:少数民族地区族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种视角[J]. 李宝玉.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4]“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与消解[J]. 吴薇. 高校辅导员. 2017(04)
[5]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 黄冬霞,吴满意. 思想教育研究. 2017(06)
[6]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J]. 詹鹏,邵献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7]广西边境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J]. 陈慧,吴先泽. 长春大学学报. 2016(11)
[8]“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境民族语言生活调查[J]. 吴先泽,陈慧. 贵州民族研究. 2016(10)
[9]交往行动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构建[J]. 俞锋. 江苏高教. 2016(03)
[10]立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享发展[J]. 侯为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研究[D]. 庄梅兰.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杨婕.辽宁师范大学 2016
[3]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马其南.辽宁大学 2016
[4]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 张建英.中国矿业大学 2015
[5]中国的公民组织培育与公共道德建设[D]. 李辉.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 陈桂琴.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7]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 赵淑辉.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研究[D]. 王旭燕.太原理工大学 2017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理性的建构[D]. 申玉丽.河北师范大学 2017
[3]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D]. 王芳.新疆师范大学 2016
[4]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研究[D]. 逄坤.吉林农业大学 2015
[5]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性影响下的公共道德建设[D]. 高凯.天津大学 2015
[6]公共交往视域下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D]. 孙秀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春燕.天津大学 2014
[8]社会转型期下的公共道德重建[D]. 傅文轩.浙江大学 2013
[9]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 潘晓光.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
[10]青少年公共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的相关及教育对策研究[D]. 鲁明明.天津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07895
【文章来源】: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际交往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人际交往核心概念
一、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二节 人际交往理论框架
第二章 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第二节 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层面
(一)遵循人际交往基本道德准则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塑造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五)加强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交往
二、学校层面
(一)完善人际交往教育内容
(二)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三)制定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体系
(四)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五)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六)定期举办各类学生交流活动
第二节 提高新疆各民族大学生交往能力
一、个人层面
(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二)培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能力
(三)掌握心理调整技能
二、学校教学层面
(一)普及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意识
(二)加强各民族学生优秀文化知识交流
(三)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加强各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交往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交往”型课堂:课程育人的一种人文主义探索路径[J]. 朱小蔓,王坤.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5)
[2]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 陈苏珍,潘玉腾. 学术交流. 2018(02)
[3]日常交往:少数民族地区族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种视角[J]. 李宝玉.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4]“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与消解[J]. 吴薇. 高校辅导员. 2017(04)
[5]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 黄冬霞,吴满意. 思想教育研究. 2017(06)
[6]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J]. 詹鹏,邵献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7]广西边境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J]. 陈慧,吴先泽. 长春大学学报. 2016(11)
[8]“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境民族语言生活调查[J]. 吴先泽,陈慧. 贵州民族研究. 2016(10)
[9]交往行动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构建[J]. 俞锋. 江苏高教. 2016(03)
[10]立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享发展[J]. 侯为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研究[D]. 庄梅兰.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杨婕.辽宁师范大学 2016
[3]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马其南.辽宁大学 2016
[4]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 张建英.中国矿业大学 2015
[5]中国的公民组织培育与公共道德建设[D]. 李辉.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 陈桂琴.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7]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 赵淑辉.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村改居”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研究[D]. 王旭燕.太原理工大学 2017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理性的建构[D]. 申玉丽.河北师范大学 2017
[3]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D]. 王芳.新疆师范大学 2016
[4]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研究[D]. 逄坤.吉林农业大学 2015
[5]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性影响下的公共道德建设[D]. 高凯.天津大学 2015
[6]公共交往视域下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D]. 孙秀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春燕.天津大学 2014
[8]社会转型期下的公共道德重建[D]. 傅文轩.浙江大学 2013
[9]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 潘晓光.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
[10]青少年公共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的相关及教育对策研究[D]. 鲁明明.天津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07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20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