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21:2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跨国高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作为跨国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海外分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独特。英、美、法、澳、俄等高等教育强国已在其他国家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海外分校,并将其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外贸易、人文交流、输出本国影响力的重要机构。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刚刚起步,创办海外分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海外分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意义重大。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在长期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中,澳大利亚多所高校已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十几所海外分校。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方面日臻完善,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海外分校招生数量连年增加,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研究和学习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海外分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对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的发展因素、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海外分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运营模式构成图
图 3.1 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开设专业类别统计表1跨学科是海外分校人才培养内容的又一特色。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很继承了主校的办学特质。通过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加以整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在澳大利亚大外分校的专业中,其中有相当部分专业是两个学院同时设置,这充分体现跨的特征。例如,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分校的商业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是与环境学交叉专业,设置该专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与实的深刻内涵,教育学生如何在实现水产养殖业方面获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为学生提供了商业技能与环境保护的核心知识以及培训技能。此外,科廷理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大众传媒专业涉及媒体、商业以及新通讯技术等多个学科,专业的跨学科组织打破了学科壁垒,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更好地适加复杂多变的职业类型奠定了知识基础。3 教学制度体系:致力于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求学需求
它是澳大利亚“常青藤”八校联盟成员之一,五星级大学,综合实居世界前列。学校在 2016-2017 年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的名次为:英国 Q大学排名第 65 位,泰晤士(THE)大学排名第 74 位,US News 世界大学排 79 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 79 位。在相关学科排,学校的药学、教育学、法学、语言学、会计与金融、化学、地理等学科位界前列。除此之外,莫纳什大学也是澳“八校联盟”中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其国际生比例已经超过学生总数的 30%。自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莫纳什大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在马来西亚、南非建立了海外,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性的教育合作项目。1998 年,莫纳什大学在马来西亚开设分校,成为自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案》通过以来在马设立的第一所海外分校。起初,学校只进行本科生培养商学院、信息学院、工程学院并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建校 20 年来,莫纳什海外分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生人数从建校的 42 2017 年超过 7000 人(如图 4.1),足以看出莫大马来西亚分校深受学生的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之桎梏[J]. 包水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境外大学海外分校发展的特点分析及经验借鉴[J]. 薛卫洋. 高校教育管理. 2016(04)
[3]美国高校海外分校:历程、现状与趋势[J]. 杜燕锋. 外国教育研究. 2016(04)
[4]基于OLI范式理论的高等教育跨境分校竞争策略探析[J]. 李一,曲铁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5]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 张旺,杜亚丽,丁薇. 教育研究. 2015(01)
[6]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运行策略[J]. 刘晓亮,孙小平. 现代教育管理. 2014(10)
[7]全球化背景下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京外国语大学为例[J]. 王志强,马磊,王寰.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5)
[8]澳大利亚发展海外分校的实践与经验[J]. 赵丽.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8)
[9]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海外分校的特征与启示[J]. 苏洋,赵文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
[10]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周洪宇,鲍成中. 教育研究. 2013(10)
博士论文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史慧.天津大学 2015
[2]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中外合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赵璐.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 李静.宁波大学 2015
[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党素芳.四川师范大学 2014
[4]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赵素波.湖南农业大学 2010
[5]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D]. 董晓斌.华中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9230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运营模式构成图
图 3.1 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开设专业类别统计表1跨学科是海外分校人才培养内容的又一特色。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很继承了主校的办学特质。通过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加以整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在澳大利亚大外分校的专业中,其中有相当部分专业是两个学院同时设置,这充分体现跨的特征。例如,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分校的商业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是与环境学交叉专业,设置该专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与实的深刻内涵,教育学生如何在实现水产养殖业方面获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为学生提供了商业技能与环境保护的核心知识以及培训技能。此外,科廷理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大众传媒专业涉及媒体、商业以及新通讯技术等多个学科,专业的跨学科组织打破了学科壁垒,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更好地适加复杂多变的职业类型奠定了知识基础。3 教学制度体系:致力于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求学需求
它是澳大利亚“常青藤”八校联盟成员之一,五星级大学,综合实居世界前列。学校在 2016-2017 年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的名次为:英国 Q大学排名第 65 位,泰晤士(THE)大学排名第 74 位,US News 世界大学排 79 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 79 位。在相关学科排,学校的药学、教育学、法学、语言学、会计与金融、化学、地理等学科位界前列。除此之外,莫纳什大学也是澳“八校联盟”中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其国际生比例已经超过学生总数的 30%。自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莫纳什大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在马来西亚、南非建立了海外,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性的教育合作项目。1998 年,莫纳什大学在马来西亚开设分校,成为自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案》通过以来在马设立的第一所海外分校。起初,学校只进行本科生培养商学院、信息学院、工程学院并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建校 20 年来,莫纳什海外分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生人数从建校的 42 2017 年超过 7000 人(如图 4.1),足以看出莫大马来西亚分校深受学生的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之桎梏[J]. 包水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境外大学海外分校发展的特点分析及经验借鉴[J]. 薛卫洋. 高校教育管理. 2016(04)
[3]美国高校海外分校:历程、现状与趋势[J]. 杜燕锋. 外国教育研究. 2016(04)
[4]基于OLI范式理论的高等教育跨境分校竞争策略探析[J]. 李一,曲铁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5]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 张旺,杜亚丽,丁薇. 教育研究. 2015(01)
[6]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运行策略[J]. 刘晓亮,孙小平. 现代教育管理. 2014(10)
[7]全球化背景下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京外国语大学为例[J]. 王志强,马磊,王寰.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5)
[8]澳大利亚发展海外分校的实践与经验[J]. 赵丽.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8)
[9]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海外分校的特征与启示[J]. 苏洋,赵文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
[10]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周洪宇,鲍成中. 教育研究. 2013(10)
博士论文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史慧.天津大学 2015
[2]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中外合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赵璐.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 李静.宁波大学 2015
[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党素芳.四川师范大学 2014
[4]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赵素波.湖南农业大学 2010
[5]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D]. 董晓斌.华中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19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21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