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9 13:35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具有较大影响力且危害性比较强的社会思潮之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反思历史”、“解放思想”为名对历史进行了扭曲性的解读和宣扬,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与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具有鲜明的反社会主义性质,对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媒体传播信息功能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也趁机借力进一步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抢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能否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于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剖析,并进而分析影响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本文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思想,其内核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本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表现为:传播模式零散化、...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


大学生对碎片化历史信息态度统计图

统计图,英雄人物,答案,统计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图2-3“你如何看待网络上对英雄人物的抹黑”答案统计图美化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调查问卷第13题“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的答案统计中,能够看到新媒体环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已经对大学生思维产生负面影响,详情见图2-4:图2-4“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答案统计图从图2-4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分析近代以来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但也有部分学生看待历史问题较为片面,有28.5%的大学生其中包含40.1%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列强入侵中国,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事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阶级分析法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部分历史事件产生片面看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媒体环境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负面影响。33.5%37.7%28.9%你如何看待网络上对英雄人物的抹黑A.强烈反对,气愤B.气愤,但不反对C.无所谓,可能确有其事32.3%40.2%28.5%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苦难虽然迫害了无数中国人,但是也造就了新中国打破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促使中华民族走上民主复兴道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及对策研究——以新媒体为视角[J]. 孙旭红.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01)
[2]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 豆勇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林常清.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05)
[4]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张畅.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5]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特征及其危害[J]. 郭群英.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2)
[6]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J]. 薛月爱.  人民论坛. 2018(07)
[7]社会思潮的新媒体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 孙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01)
[8]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实质、危害与抵制[J]. 杨军.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8)
[9]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应对[J]. 秦在东,高晨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7)
[10]历史虚无主义研究[J]. 龚云.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6)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D]. 王莉.河北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自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研究[D]. 李保佳.成都理工大学 2018
[2]网络舆情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研究[D]. 刘亚男.南京师范大学 2018
[3]微信载体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余清清.重庆交通大学 2017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孙志艳.扬州大学 2017
[5]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袁红梅.西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20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220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0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