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来华留学教育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7-03 21:00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国家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样也是全面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来华留学教育中茶文化相关的教材很少,而且大都内容简略,在当今媒体推动茶文化传播、盛行的条件下,应该更深入的考察和利用茶文化作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催化剂,辅助、促进汉语学习,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了解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同时促进汉语词汇的学习。本文在相关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以及茶文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词频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阐述来华留学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的研究意义基础上,通过茶文化教材设计开发,茶文化课程介绍、分析教学对象与资源、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编排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形成一篇对来华留学教育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文。全文由五章构成:在第一章绪论中介绍选题的背景、相关概念、研究内容、方法、意义、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章结合来华留学教育教学的特点,从教育目标分析角度,对茶文化课程及教材进行需求分析;第三章提出了茶文化教材的设计理念,进行教材设计与教材开发,一方面是...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来华留学教育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ADDIE模型

趋势图,茶文化,趋势


第一章 绪论东汉(公元前 207 年—公元 189 年),茶成为一种饮料。与谷物及其他调味品共同熬制,呈粥状,这一阶段饮茶被称为“喝汤”。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这一习俗,这是第二阶段。将叶子碾碎并浇上沸水的方式代表着进入第三阶段,这种方式起源于三国,在唐代推广,盛行于宋代。这个方法和制作砖茶的方法相似,但不同于现在做法的是,在制作中要加入洋葱、姜和柠檬。在第四阶段,发明出一个新的茶叶加工方式——烘焙,即挑选春天的绿叶,经过适当的烘烤,制作成完全分开的茶叶。在我国从 1992 年开始,各领域的学者们逐渐开始对茶文化的研究,国内相关学科的学者们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从学术趋势来看,如图 1-2 所示,此领域的研究整体成上升趋势。

趋势图,茶文化,茶道,趋势


如图 1-2 所示,此领域的研究整体成上升趋势。图 1-2 我国关于茶文化的研究趋势2016 年是我国在茶文化方面研究最多的一年,如下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际交往领域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新发展[J]. 刘美凤,李璐,刘希,吕巾娇.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1)
[2]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 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  中国远程教育. 2015(04)
[3]真实影像: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几次谈话[J]. 许嘉璐.  中国电视(纪录). 2014(10)
[4]“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汉语教学理念再思考[J]. 刘珣.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4(02)
[5]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 王竹立.  现代教育技术. 2014(05)
[6]全球化时代跨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目标[J]. 邓志伟.  比较教育研究. 2013(09)
[7]现代学习理念导向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研究[J]. 杨晓宏,贾巍.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3)
[8]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 刘启元,叶鹰.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01)
[9]教学设计中教师自身因素对媒体选择的影响[J]. 刘刚,马德俊.  现代教育技术. 2010(08)
[10]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詹泽慧,李晓华.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2)

硕士论文
[1]基于词源研究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 孙晓云.吉林大学 2017
[2]关于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究与教案设计[D]. 张明珠.西北大学 2016
[3]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构建研究[D]. 陈文翔.暨南大学 2016
[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 卢江琳.苏州大学 2015
[5]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 高天丽.华南理工大学 2011
[6]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教学探析[D]. 周琳.复旦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3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263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