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团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15:54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首次将颠覆性技术写入政府报告中,提出在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中要突出颠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弯道超车,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与此同时,以探索自然规律为己任的基础研究被认为是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培养皿,对于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具备“源头效应”,能有力催生颠覆性技术。而我国高校主要致力于基础研究,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同时涵盖了各种专业领域的科研团队,是推动颠覆性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科研团队也开始投身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当中,但高校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还相对滞后。本研究立足于基础研究领域,以高校科研团队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为高校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驱动高校科研团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首先,本文在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从收集到的关于高校科研发展的原始材料中以高校科研团队为着眼点,挖掘总结出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中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驱动模型;然后结合驱动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若干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调研,利用因子分析中的权重计算等方法,对影响我国高校科研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不...
【文章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驱动因素进新挖掘,扎根理论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不同于其他研究理论,从假设入手去演绎和论证,扎根理论的运用是通过对实际的观察,并收集材料,然后从收集到的原始材料中逐步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结论[56]。应用该理论,要求研究者跳出原有研究的思想束缚,立足于原始数据,从原始数据中通过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编码分析,进而归纳出核心概念,建立新的理论或丰富原有理论。具体研究过程主要是编码,包括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以及三级编码,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方式对相关材料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如图4.1)。扎根理论一般适用于解释研究还不够深入或理论基础还不够牢固的研究,鉴于当前我国对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还属探索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高校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策略的相关研究理论还有待充实与完善的现状[57],文章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编码,得出高校科研团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策略。4.1.2 研究设计
高校科研团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 李闪. 决策探索(下). 2020(01)
[2]自主创新的科创平台治理因素机理:扎根理论质性研究[J]. 谢家平,孔訸炜,梁玲,王会艳.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9(06)
[3]颠覆性技术的特征与预见方法[J]. 张守明,张斌,张笔峰,刘毅. 科技导报. 2019(19)
[4]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研究[J]. 李煜华,刘橙泽,胡瑶瑛.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3)
[5]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 张鹏,王子真,赵博园,王涛,檀润华. 机械设计. 2018(12)
[6]颠覆性技术概念的战略内涵及政策启示[J]. 刘安蓉,李莉,曹晓阳,魏永静,安向超,张科,张建敏,苗红波.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6)
[7]DARPA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启示[J]. 曹晓阳,魏永静,李莉,张科,苗红波,安向超,刘安蓉.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6)
[8]萌芽期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J]. 黄鲁成,蒋林杉,吴菲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1)
[9]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科研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 陈和,刘交交.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9)
[10]沟通技术平台支持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团队领导支持的跨层调节作用[J]. 刘利,苏欣,成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10)
博士论文
[1]学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D]. 王军.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 闫俊周.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社交网络环境下学习对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创新绩效的影响[D]. 张小文.天津财经大学 2017
[2]国防特色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王祈然.北京理工大学 2015
[3]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成效影响因素研究[D]. 任林姣.大连理工大学 2014
[4]管理者风险偏好变化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 黄好杰.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4017
【文章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驱动因素进新挖掘,扎根理论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不同于其他研究理论,从假设入手去演绎和论证,扎根理论的运用是通过对实际的观察,并收集材料,然后从收集到的原始材料中逐步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结论[56]。应用该理论,要求研究者跳出原有研究的思想束缚,立足于原始数据,从原始数据中通过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编码分析,进而归纳出核心概念,建立新的理论或丰富原有理论。具体研究过程主要是编码,包括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以及三级编码,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方式对相关材料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如图4.1)。扎根理论一般适用于解释研究还不够深入或理论基础还不够牢固的研究,鉴于当前我国对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还属探索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高校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策略的相关研究理论还有待充实与完善的现状[57],文章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编码,得出高校科研团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策略。4.1.2 研究设计
高校科研团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 李闪. 决策探索(下). 2020(01)
[2]自主创新的科创平台治理因素机理:扎根理论质性研究[J]. 谢家平,孔訸炜,梁玲,王会艳.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9(06)
[3]颠覆性技术的特征与预见方法[J]. 张守明,张斌,张笔峰,刘毅. 科技导报. 2019(19)
[4]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研究[J]. 李煜华,刘橙泽,胡瑶瑛.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3)
[5]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 张鹏,王子真,赵博园,王涛,檀润华. 机械设计. 2018(12)
[6]颠覆性技术概念的战略内涵及政策启示[J]. 刘安蓉,李莉,曹晓阳,魏永静,安向超,张科,张建敏,苗红波.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6)
[7]DARPA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启示[J]. 曹晓阳,魏永静,李莉,张科,苗红波,安向超,刘安蓉.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6)
[8]萌芽期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J]. 黄鲁成,蒋林杉,吴菲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1)
[9]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科研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 陈和,刘交交.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9)
[10]沟通技术平台支持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团队领导支持的跨层调节作用[J]. 刘利,苏欣,成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10)
博士论文
[1]学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D]. 王军.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 闫俊周.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社交网络环境下学习对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创新绩效的影响[D]. 张小文.天津财经大学 2017
[2]国防特色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王祈然.北京理工大学 2015
[3]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成效影响因素研究[D]. 任林姣.大连理工大学 2014
[4]管理者风险偏好变化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 黄好杰.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4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0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