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友文化培育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00:20
基于高校校友文化内涵,综合国内外研究以及通过调研,归纳分析A大学在培育前的校友文化现状,剖析影响高校校友文化培育的因素,构建校友文化培育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究高校校友文化培育模式以及实证应用研究,对实践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为发挥高校校友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教育激励、互动合作、传承创新等作用,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做些基础性铺垫。
【文章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38(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校友文化培育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A大学的培育现状结合培育模式的应用,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对象的管理与考核、培育模式实施的组织机构。培养目标,即通过研究周期培育模式的实施,学生的学校情感归属更强、传递校友情怀的意愿更强、更加愿意参与服务校友工作以及学校事业发展建设。培养内容,即以校园文化认识、校友文化认同、校园活动参与、校友示范激励、校友活动引导、校友互动助力、学校情感归属、传递校友情怀、服务校友工作、参与学校发展等10个指标为基础,通过多化渠道、多种方式、多个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校友文化的培育。“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校、校友、社会等四个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符合校友文化培育的机制,明确学生义务、权利,打造A大学服务校友文化培育的共同体,拓展校友、社会外部资源(见图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校友捐赠效用与持续捐赠意愿的关系研究——来自“非双一流”高校的实证依据[J]. 孙轻宇,修新路. 高教探索. 2019(12)
[2]美国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 程军,李京肽,王舒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高校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周红玲. 高教探索. 2016(07)
[4]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 顾建民,罗志敏. 高等教育研究. 2013(08)
[5]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 张洪烈.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04)
[6]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 黄飞,邢相勤,刘锐. 中国高等教育. 2009(05)
[7]校友文化培育初探[J]. 孔春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8]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 谢作栩. 现代大学教育. 2001(05)
硕士论文
[1]大学校友文化培育研究[D]. 陈雪琦.江西财经大学 2019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 肖虹.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3201
【文章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38(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校友文化培育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A大学的培育现状结合培育模式的应用,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对象的管理与考核、培育模式实施的组织机构。培养目标,即通过研究周期培育模式的实施,学生的学校情感归属更强、传递校友情怀的意愿更强、更加愿意参与服务校友工作以及学校事业发展建设。培养内容,即以校园文化认识、校友文化认同、校园活动参与、校友示范激励、校友活动引导、校友互动助力、学校情感归属、传递校友情怀、服务校友工作、参与学校发展等10个指标为基础,通过多化渠道、多种方式、多个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校友文化的培育。“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校、校友、社会等四个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符合校友文化培育的机制,明确学生义务、权利,打造A大学服务校友文化培育的共同体,拓展校友、社会外部资源(见图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校友捐赠效用与持续捐赠意愿的关系研究——来自“非双一流”高校的实证依据[J]. 孙轻宇,修新路. 高教探索. 2019(12)
[2]美国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 程军,李京肽,王舒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高校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周红玲. 高教探索. 2016(07)
[4]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 顾建民,罗志敏. 高等教育研究. 2013(08)
[5]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 张洪烈.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04)
[6]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 黄飞,邢相勤,刘锐. 中国高等教育. 2009(05)
[7]校友文化培育初探[J]. 孔春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8]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 谢作栩. 现代大学教育. 2001(05)
硕士论文
[1]大学校友文化培育研究[D]. 陈雪琦.江西财经大学 2019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 肖虹.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3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60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