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7 23:36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迫切需要,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主流价值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破解这一议题的时代需要和社会责任。实际上,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既要关注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的体制机制和文化传统;又要分析中观的高校层面的大学精神和培养模式;也要审视微观的师生层面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都尤为关注与重视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之所以能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家社会层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法案的推动、多元资金的支持、紧密的社会配合以及创新的文化理念;在高校层面主要建立了“学术自由”的人才培养理念、“学习自由”的人才培养...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课题的问题提出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校
        (二) 人才培养
        (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
        (四) 社会学分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一) 从功能论视角认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重价值
        (二) 从冲突论视角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矛盾
        (三) 从互动论视角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社会学分析
        (一)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家体制与文化传统
        (二) 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大学精神与培养模式
        (三)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与教学互动
第三章 国外部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社会学分析
    一、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高校案例
        (一) 美国的哈佛大学
        (二) 英国的牛津大学
        (三) 日本的东京大学
    二、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二) 中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三) 微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三、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启示
        (一) 确立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
        (三) 建成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
        (四) 创新多元开放的培养模式
        (五)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
第四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经验——基于七校的调查
    一、七所高校的调查
        (一)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 调查的内容与对象
        (三) 调查的思路与方法
        (四) 调查的主要结论
    二、三个案例的分析
        (一) 基础学科型: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国学班
        (二) 精英培养型: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农科班
        (三) 实践创新型:湖北经济学院金融计划金创班
    三、七校的经验总结
        (一) 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二) 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 加强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
        (四) 着力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
第五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基于七校的调查
    一、中观层面(高校)的主要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养目标的多元性
        (三) 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
        (四) 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中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和谐性
    二、微观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教学投入不足
        (二) 教师创新能力不强
        (三) 学生价值取向偏颇
        (四) 学生主动学习不够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国家体制的障碍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原因
        (三) 培养模式的落后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原因
        (三) 师生互动的不足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直接原因
第六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一、宏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完善国家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管理制度
        (二) 健全社会支持制度,加强校社互动交流
        (三)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体现文化育人作用
    二、中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大学内部治理
        (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三、微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教师教学方式
        (二)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学生学习形式
        (三)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师生互动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主要不足
    四、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 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0)
[2]日本国立、公立大学社会服务的路径选择——东京大学、首都大学东京为例[J]. 胡国勇.  教育科学. 2013(03)
[3]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J]. 徐佩瑛,王晓鸣.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3)
[4]东京大学:在保持传统中变革[J]. 胡乐乐.  上海教育. 2013(14)
[5]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J]. 朱晓刚.  高校教育管理. 2013(03)
[6]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J]. 袁川.  现代教育管理. 2013(03)
[7]改革红利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设计[J]. 夏新颜.  河南社会科学. 2013(03)
[8]东京大学的世界性教育[J]. 郭丽.  考试研究. 2013(01)
[9]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袁川.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12)
[10]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卢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社会学分析[D]. 王卫东.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 廖志豪.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 张继平.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 陈金江.华中科技大学 2010
[5]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 李洪修.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 燕京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7]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 罗军飞.中南大学 2009
[8]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 王秀梅.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
[9]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成中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8
[10]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罗文标.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孙鑫.江西师范大学 2012
[2]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D]. 高晓明.兰州大学 2012
[3]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究[D]. 王欢.南京邮电大学 2012
[4]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侯丽霞.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研究[D]. 赵红.上海交通大学 2011
[6]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张法运.河南工业大学 2010
[7]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宋彩风.中国石油大学 2010
[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华.西南大学 2010
[9]我国高水平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研究[D]. 涂娟娟.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0]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 潘轶山.合肥工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20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720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6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