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改进的“R-A-S”合作模式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11:49
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单位,学校改进是教育改革必须应对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学校需要不断变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压力。而学校改进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内部能量的建构,也需要外部的支援,多方合作是学校改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各种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走出合作困境,是目前多方合作进行学校改进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全面分析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历程,分析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合作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以J省N市部分高校学者组成的研究共同体(Research Community)与N市Q区教育局(Administration)及其下属的七所中小学(School)合作的“新优质学校创生”项目为个案,以项目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观察、文件收集等质性的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全面揭示这一合作实践历程。介绍了合作背景、合作内容、合作过程、合作形式、合作成效,分析了影响合作效果的因素,以及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R-A-S”合作得以开启运...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学校改进:教育改革必须应对的课题
1.1.2 多方合作:学校改进的有效途径
1.1.3 合作困境: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1.4 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的厘清
2.1.1 学校改进的内涵
2.1.2 “R-A-S”合作的内涵
2.1.2.1 “合作”与“协作”概念辨析
2.1.2.2 研究共同体
2.1.2.3 “R-A-S”合作基本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内关于大—中小学合作的研究
2.2.1.1 大-中小学合作的类型及模式
2.2.1.2 大—中小学合作存在的冲突及困境分析
2.2.1.3 大—中小学合作的路径与策略
2.2.1.4 大-中小学合作机制分析
2.2.1.5 大—中小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2.2.2 国外关于大—中小学合作的研究
2.2.2.1 大-中小学合作的模式及类型
2.2.2.2 大-中小学成功合作的特征与条件
2.2.2.3 大-中小学合作的策略及经验
2.2.3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关键问题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2 收集资料的方法
3.3.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3.4 研究效度的检验
3.3.5 研究的伦理问题
4 “R-A-S”运作的基本理路:Q区的经验
4.1 “R-A-S”合作的理论基础
4.1.1 情理哲学
4.1.2 对话建构
4.1.3 资源依赖理论
4.2 合作背景:为什么“我们”走到了一起
4.2.1 “潘多”研究共同体: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实践情怀
4.2.2 Q区教科体局:寻求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4.2.3 Q区合作中小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变革诉求
4.3 合作内容: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规划的聚焦
4.4 合作过程:痛并快乐着的历程
4.4.1 协商启动阶段
4.4.2 实施阶段
4.4.2.1 诊断把脉阶段
4.4.2.2 停滞阶段
4.4.2.3 浸入式阶段
4.4.3 总结阶段
4.5 合作形式:基于对话的共同成长
4.6 合作效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6.1 校长领导力得到提升
4.6.2 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增强
4.6.3 区域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4.6.4 “潘多”研究共同体从书斋走向田野
5 “R-A-S”运作的影响因素探析
5.1 合作主体
5.1.1 合作三方的文化样态
5.1.2 合作三方的所信与所愿
5.1.3 合作三方的所知与所能
5.1.4 合作三方的情感关系
5.1.5 合作三方的领袖人物
5.2 合作机制
5.2.1 合作目标与内容的定位
5.2.2 合作三方的组织与管理
5.2.3 合作三方的沟通与协调
5.2.4 合作的支持与保障
5.2.5 合作效果的评价
6 “R-A-S”合作机制的构建
6.1 发生机制
6.2 目标机制
6.3 内容机制
6.4 组织机制
6.5 交流机制
6.6 动力机制
6.7 保障机制
6.8 评价机制
7 结论与建议
7.1 基于学校改进的“R-A-S”合作模式
7.2 “R-A-S”合作的问题与提升对策
7.2.1 争取更广泛的信任与支持
7.2.2 多途径提升合作主体的专业能力
7.2.3 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
7.2.4 完善“R-A-S”合作的运行机制
7.2.4.1 选好对接人物
7.2.4.2 加强合作密度
7.2.4.3 建立持续跟踪机制
7.2.5 重建学校文化
7.2.6 缩小合作规模,壮大共同体力量
7.2.7 跨区域联动,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3 调研反思日记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46164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学校改进:教育改革必须应对的课题
1.1.2 多方合作:学校改进的有效途径
1.1.3 合作困境: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1.4 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的厘清
2.1.1 学校改进的内涵
2.1.2 “R-A-S”合作的内涵
2.1.2.1 “合作”与“协作”概念辨析
2.1.2.2 研究共同体
2.1.2.3 “R-A-S”合作基本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内关于大—中小学合作的研究
2.2.1.1 大-中小学合作的类型及模式
2.2.1.2 大—中小学合作存在的冲突及困境分析
2.2.1.3 大—中小学合作的路径与策略
2.2.1.4 大-中小学合作机制分析
2.2.1.5 大—中小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2.2.2 国外关于大—中小学合作的研究
2.2.2.1 大-中小学合作的模式及类型
2.2.2.2 大-中小学成功合作的特征与条件
2.2.2.3 大-中小学合作的策略及经验
2.2.3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关键问题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2 收集资料的方法
3.3.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3.4 研究效度的检验
3.3.5 研究的伦理问题
4 “R-A-S”运作的基本理路:Q区的经验
4.1 “R-A-S”合作的理论基础
4.1.1 情理哲学
4.1.2 对话建构
4.1.3 资源依赖理论
4.2 合作背景:为什么“我们”走到了一起
4.2.1 “潘多”研究共同体: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实践情怀
4.2.2 Q区教科体局:寻求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4.2.3 Q区合作中小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变革诉求
4.3 合作内容: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规划的聚焦
4.4 合作过程:痛并快乐着的历程
4.4.1 协商启动阶段
4.4.2 实施阶段
4.4.2.1 诊断把脉阶段
4.4.2.2 停滞阶段
4.4.2.3 浸入式阶段
4.4.3 总结阶段
4.5 合作形式:基于对话的共同成长
4.6 合作效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6.1 校长领导力得到提升
4.6.2 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增强
4.6.3 区域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4.6.4 “潘多”研究共同体从书斋走向田野
5 “R-A-S”运作的影响因素探析
5.1 合作主体
5.1.1 合作三方的文化样态
5.1.2 合作三方的所信与所愿
5.1.3 合作三方的所知与所能
5.1.4 合作三方的情感关系
5.1.5 合作三方的领袖人物
5.2 合作机制
5.2.1 合作目标与内容的定位
5.2.2 合作三方的组织与管理
5.2.3 合作三方的沟通与协调
5.2.4 合作的支持与保障
5.2.5 合作效果的评价
6 “R-A-S”合作机制的构建
6.1 发生机制
6.2 目标机制
6.3 内容机制
6.4 组织机制
6.5 交流机制
6.6 动力机制
6.7 保障机制
6.8 评价机制
7 结论与建议
7.1 基于学校改进的“R-A-S”合作模式
7.2 “R-A-S”合作的问题与提升对策
7.2.1 争取更广泛的信任与支持
7.2.2 多途径提升合作主体的专业能力
7.2.3 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
7.2.4 完善“R-A-S”合作的运行机制
7.2.4.1 选好对接人物
7.2.4.2 加强合作密度
7.2.4.3 建立持续跟踪机制
7.2.5 重建学校文化
7.2.6 缩小合作规模,壮大共同体力量
7.2.7 跨区域联动,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3 调研反思日记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46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74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