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的根本属性是学术性,它集中体现在学术活动当中。而大学教师作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要力量,对其进行学术评价是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鉴定了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且规范了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进而提高了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国立大学又处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军位置上,在这种前提下,厘清国立大学中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学术事业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教育史的研究需要追根溯源、以史为鉴。尽管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已有百年历史,可将其置于当代社会之中,仍有其精华所在,对完善我国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现阶段的研究现状,并界定了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学术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此部分内容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了铺垫。第二部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演变历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以标志性时间点将民国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基本特征。详细论述了学术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目的、方法、标准及指标四方面的具体内容,并深入剖析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基本特征。此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第四部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影响。从积极方面和历史局限两种视角分析了学术评价起到的作用,并选取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社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积极影响。第五部分,对完善我国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当代启示。分析了现阶段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完善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学术建设尽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国时期 国立大学 教师 学术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5
- 一、研究缘起8-9
- (一)学术评价重要性8
- (二)现实情况严峻性8
- (三)民国时期借鉴性8-9
- 二、研究意义9
- (一)理论意义9
- (二)实践意义9
- 三、概念界定9-11
- (一)国立大学9-10
- (二)教师10
- (三)学术评价10
- (四)学术评价体系10-11
- 四、研究现状11-14
- (一)探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发展状况11-12
- (二)探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状况12
- (三)探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评价体系状况12-13
- (四)评述13-14
- 五、研究方法14-15
- (一)文献研究法14
- (二)历史研究法14
- (三)个案研究法14-15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演变历程15-21
- 一、学术评价体系的萌芽时期(1898—1912 年)16-17
- (一)近代国立大学兴起16
- (二)学术评价思想发轫16-17
- 二、学术评价体系的确立时期(1912—1928 年)17-19
- (一)大学教育新制颁布17-18
- (二)评价规章初步操定18-19
- 三、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时期(1928—1949 年)19-21
- (一)国立大学强化管理19
- (二)评价体系实践运行19-21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基本特征21-32
- 一、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21-29
- (一)评价主体21-23
- (二)评价目的23-24
- (三)评价方法24-25
- (四)评价标准及指标25-29
- 二、学术评价体系的基本特征29-32
- (一)学术性29
- (二)政治性29-30
- (三)进步性30-32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影响32-40
- 一、积极的方面32-37
- (一)促进大学健康发展——以北大为例32-34
- (二)完善教师评聘制度——以北大为例34-35
- (三)推动社会学术进步——以中国科学社为例35-37
- 二、历史的局限37-40
- (一)政府干扰严重37
- (二)评价主体固化37-38
- (三)评价方法缺失38-40
- 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当代启示40-47
- 一、当代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40-43
- (一)摒弃“学术为本”思想40-41
- (二)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41-42
- (三)缺乏学术监督保障42-43
- 二、当代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问题的解决对策43-47
- (一)坚持“学术为本”思想43
- (二)弥补学术评价体系缺陷43-45
- (三)强化学术监督机制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介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小林;略论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大学教师的聘任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谢泳;1949年前中国国立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0期
3 何逢春,张会兰;日本国立大学改革背景及特点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高军;袁飞;;美国为什么没有国立大学?——基于美国建国初期尝试创办国立大学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5期
5 肖卫兵;;近代国立大学发展分析[J];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6 肖卫兵;周川;;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法律地位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3期
7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获得者27.4%仍待业[J];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13期
8 ;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简介[J];黑河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金子元久;;日本国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践[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年Z1期
10 吴育群;;蒙古国立大学简介[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窦心浩;;浅议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中期评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子元久;;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设计、实施、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原教育参赞 袁自煌;内部监察:日本国立大学法人自律的“法宝”[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进入法制轨道[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金永明;日本国立大学开始法人化[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中国驻日本福冈总领事馆 魏能涛 高靓 辑;日本对86所国立大学开出奖惩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 胡乐乐;“国立大学”不应纳入地方私囊[N];经济观察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小溪;深刻理解东方文化 与西方平等有效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 林富士;何谓国立大学[N];南方周末;2010年
8 史朝;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江燕;俄罗斯民办高校迅猛发展[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丽丽;上海交大 问鼎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N];计算机世界;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岚;国立大学的角色与职能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2 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肖卫兵;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结构及其角色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丁建洋;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历史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乐;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洋;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3 苏也誉;日本《国立大学法人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朱江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立大学兴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朴钟鹤;日本国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申树欣;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夏;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财务状况考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王茜;日本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刘清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薪俸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安若松;试论老挝国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