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7 07:04
大数据革命在颠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的同时,也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载体形式、实践模式的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创新创造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推动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互动交融构成了新的研究生长点。本研究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置于大数据背景下,通过解析其基本内涵与现实境遇变化,探析高校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培植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路,有利于推动高校培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精准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服务,塑造全面成长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第一、二章构成论文的基础分析。论文以大数据发展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为逻辑起点,然后分析了本研究对于推动跨学科理论融合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发展的意义,通过承继借鉴国内外研究历史成果,理清问题的整体研究思路,并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和协同学领域相关理论以及中西方德育、合作教育、技术教育等思想资源为开展研究提供学理支撑。第三、四章构成论文的主体分析。论文通过明确目标、界定原则、理清特征、彰显价值阐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在大数据分析下的内涵革新,揭示隐藏在大数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趋势和相关性;...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重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合力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1.3 协同学理论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思想资源
2.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西方思想资源
2.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中国思想资源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
3.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目标
3.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1.3 构建个性化育人新模式
3.1.4 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3.1.5 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3.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原则
3.2.1 方向性原则
3.2.2 人本性原则
3.2.3 个性化原则
3.2.4 时代性原则
3.2.5 科学性原则
3.2.6 系统性原则
3.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特征
3.3.1 主体的多元性
3.3.2 对象的复杂性
3.3.3 方法的精准性
3.3.4 资源的共享性
3.3.5 机制的互通性
3.3.6 路径的聚合性
3.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价值
3.4.1 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性
3.4.2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共享性
3.4.3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针对性
3.4.4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实效性
3.4.5 提升高校学科发展的协调性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现实分析
4.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4.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意识明显增强
4.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队伍基本形成
4.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模式初步建立
4.1.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内容逐渐完善
4.1.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4.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4.2.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观念落后
4.2.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主体分化
4.2.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方法单一
4.2.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资源分散
4.2.5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脱节
4.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问题的归因
4.3.1 主体常态化认知与立德树人导向不相契合
4.3.2 队伍职业化分工与全员育人要求不相协调
4.3.3 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传统育人模式不相对接
4.3.4 资源自主式整合与整体育人网络不相统一
4.3.5 机制关联性衔接与全程育人要求不相适应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对策分析
5.1 树立多维融合的协同育人理念
5.1.1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
5.1.2 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5.1.3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5.2 建设多员参与的协同育人队伍
5.2.1 建设引导有力的领导队伍
5.2.2 建设协调配合的教师队伍
5.2.3 建设协同互助的校外队伍
5.3 搭建多式聚合的协同育人平台
5.3.1 搭建精准化教学平台
5.3.2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5.3.3 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
5.4 构建多层贯通的协同育人体系
5.4.1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5.4.2 构建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实践体系
5.4.3 构建教师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5.5 建立多元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5.5.1 建立运行高效的激励机制
5.5.2 建立导向鲜明的评价机制
5.5.3 建立支撑有力的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24676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重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合力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1.3 协同学理论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思想资源
2.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西方思想资源
2.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中国思想资源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
3.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目标
3.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1.3 构建个性化育人新模式
3.1.4 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3.1.5 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3.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原则
3.2.1 方向性原则
3.2.2 人本性原则
3.2.3 个性化原则
3.2.4 时代性原则
3.2.5 科学性原则
3.2.6 系统性原则
3.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特征
3.3.1 主体的多元性
3.3.2 对象的复杂性
3.3.3 方法的精准性
3.3.4 资源的共享性
3.3.5 机制的互通性
3.3.6 路径的聚合性
3.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价值
3.4.1 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性
3.4.2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共享性
3.4.3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针对性
3.4.4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实效性
3.4.5 提升高校学科发展的协调性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现实分析
4.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4.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意识明显增强
4.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队伍基本形成
4.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模式初步建立
4.1.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内容逐渐完善
4.1.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4.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4.2.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观念落后
4.2.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主体分化
4.2.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方法单一
4.2.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资源分散
4.2.5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脱节
4.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问题的归因
4.3.1 主体常态化认知与立德树人导向不相契合
4.3.2 队伍职业化分工与全员育人要求不相协调
4.3.3 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传统育人模式不相对接
4.3.4 资源自主式整合与整体育人网络不相统一
4.3.5 机制关联性衔接与全程育人要求不相适应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对策分析
5.1 树立多维融合的协同育人理念
5.1.1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
5.1.2 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5.1.3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5.2 建设多员参与的协同育人队伍
5.2.1 建设引导有力的领导队伍
5.2.2 建设协调配合的教师队伍
5.2.3 建设协同互助的校外队伍
5.3 搭建多式聚合的协同育人平台
5.3.1 搭建精准化教学平台
5.3.2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5.3.3 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
5.4 构建多层贯通的协同育人体系
5.4.1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5.4.2 构建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实践体系
5.4.3 构建教师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5.5 建立多元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5.5.1 建立运行高效的激励机制
5.5.2 建立导向鲜明的评价机制
5.5.3 建立支撑有力的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24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024676.html
上一篇:移民殖民背景下新西兰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动力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