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主体博弈及路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7 19:49
  大学生群体有创造社会价值的巨大潜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输入与输出政治信息创造了条件,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大学生作为脱离官僚体系的独立个体进行政治参与,对促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选择是政府、学校、网络媒体等多方主体博弈的结果,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主体在相互作用的系统内作出策略选择,并在不断的沟通与互动中修改、完善自己的策略。政府在结合大学生现实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规划高校发展政策、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网络管理规定与监督机制,以此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施加影响。高校根据政府的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等的细节层面进行规划与指导。网络媒体根据政府相关规章条例,以及大学生用户的需求进行平台建设。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未发展成熟,在多方主体博弈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学校的合作,政府与媒体的合作,大学生与政府、媒体合作,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参政环境,以此达到政府、学校、网络媒体与大学生的博弈均衡。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实现多方主体合作的期望还面临诸多困境,这些现实问...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公民参与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1.2.2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早期研究
        1.2.3 网络视阈下的公民参与
        1.2.4 网络、大学生、政治的交互视角
        1.2.5 文献总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网络政治参与
        2.1.1 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2.1.2 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民主理论
        2.2.2 博弈理论
        2.2.3 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章 博弈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3.1 引进博弈思想对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
        3.1.1 增强认识,转换角度理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困境
        3.1.2 整合力量,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效用最大化
        3.1.3 优化机制,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路径优化
    3.2 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主体
    3.3 相关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
        3.3.1 政府-学校方面
        3.3.2 网络媒体方面
        3.3.3 大学生方面
    3.4 博弈的稳定状态
    3.5 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 样本基本信息介绍
    4.3 调查数据分析与评价
        4.3.1 政治参与现状统计分析
        4.3.2 政治参与行为统计分析
        4.3.3 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4.3.4 政治参与期望统计分析
        4.3.5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政治参与能力及行为的方差分析
        4.3.6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政治参与能力及行为的相关分析
    4.4 调查结论
第五章 基于理论与实证基础上的困境分析
    5.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个人困境
    5.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媒体困境
    5.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议程困境
    5.4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机制困境
第六章 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优化
    6.1 大学生方面
        6.1.1 增强对政治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
        6.1.2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杜绝信息绑架
        6.1.3 提高参与素质与能力,推动公众议程的落实
    6.2 网络媒体方面
        6.2.1 信息发布的真实性
        6.2.2 网络媒体信息的规范
    6.3 政府方面
        6.3.1 增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注与法律保障
        6.3.2 相关舆情及反馈机制的构建
        6.3.3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6.4 学校方面
        6.4.1 及时识别大学生的利益诉求
        6.4.2 加强宣传与教育,完善学校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4028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028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