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4-08-12 07:11

  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其内涵的界定及三者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加强课程建设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

  一、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内涵

  (一)学科的内涵目前对学科的诠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学术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学科,其内涵包括三方面意思:从传承知识教育学的角度,学科的含义是“教学的科目”,即“教”的科目与“学”的科目;从生产知识、学术的角度,学科的含义则是“学问的分支”,即学科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从大学教学与研究组织的角度,学科又可作为学术的组织单位,即从事教学与研究机构。二是从社会属性角度来考察学科(学科的制度属性)。这种解读学科的含义,在当代西方学术界颇为流行,特别是以曼海姆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问世以后,人们开始察觉到知识可能是建构在意识形态或利益的基础上,以及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FwCAULT.M)从知识系谱学的探讨中获得启示,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权力/知识观。他认为,学科是控制人的一种工具,学科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和“主宰现代生活的一种操控策略与技术的更大组合。”

  总之,无论是从知识门类,还是从教学科目或学术组织的角度理解学科,现代高校的学术活动都是以学科的面目出现的。(二J专业的内涵目前,我国教育理论对“专业”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见仁见智,归纳起来有三种解释。

  1.专业是中国、前苏联等高校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领域。高等院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有独立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以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专业可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方面理解。从广义角度看,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是在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3.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相关课程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专业。可见,不同的人对“专业”一词的理解与运用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以及学科分类体系的内在逻辑的学业门类,各专业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其模式。

  (三)课程的内涵目前,对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课程即学问和学科;二是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三是课程即预期的结果或目标;四是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经验。这是国内最流行与最有影响力的课程定义。但对课程的解释往往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即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即一门具体的科目。

  由于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及定义本身的不完善,很难得到精确的定义。所以,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经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还是一种意识。现代课程意识就是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观。

  二、学科、专业和课程三者间的关系学科、专业和课程三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互锁定关系,深刻认识和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对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没有厚实的学科基础,专业难有高水平,所以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发展平台对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具有支撑作用。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基地,是对学科的选择、组织与应用,是应用型院校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建设的专业推动力。

  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院校而言,专业教师与发展的任务要重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依托应用型学科的专业教育。应用型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决定着应用型专业教育与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专业建设与发展应坚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原则,定位在为本地区现代化生产、建设、服务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适应,又要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考虑社会用人的需要。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突出专业特色,始终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统一起来,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专业建设的任务要重于学科建设。

  (二)学科与课程的关系学科是专门化知识的学术形态,而课程则是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学科涵盖专业化知识的全部内容,课程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一部分。学科知识的编排是以学科的逻辑结构,课程知识在编排时除了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结构外,还要考虑到知识的文化传承背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通常讲,一个课程体系实际上隐含了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内在知识逻辑关系,人才类型需求的社会逻辑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对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不同的描述。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统筹兼顾,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加大力度强化专业应用课,尤其是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逻辑关系。

  (三)专业与课程的联系专业实质上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需要认真研究各门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前沿动向,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改革的经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和融合,设计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强化优质课程建设。

  有的课程特别是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课程,应努力建设成为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以起到课程改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当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后,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文凭。学科和专业的联系正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建立起来的。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的。每个专业都有核心课程,如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或教师还会建议辅修或选修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

  (四)学科、专业和课程三者间的关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以科研工作为核心,专业建设与发展以教学为核心,课程又是学科和专业联系的中介,它们之间相互锁定,相互促进。从人类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形成学科的分支或知识分门别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毕业生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成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关,又与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整合密切关联。其具体关系如下:学科、专业和课程三者具有内在的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锁定关系。

  2.学科是专业的基石,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标准、规格的载体。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演进的过程。

  3.一个学科可以支撑多个专业,一个专业也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依托。例如,管理心理学和管理哲学可以成为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仍然是心理学和哲学的分支学科,而不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4.专业既是联系知识传承、开发创新引领(学科)和知识传授(课程教学)的中介,也是联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纽带 专业(包括专业方向)的设置和专业人才规格的设计,对学校的课程结构具有定向作用;学科则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由此设计的课程体系提供重要源泉。

  5.课程是学科和专业的联系中介。课程不仅是专业人才获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将进一步推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一个课程体系实质隐含了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内在知识逻辑联系,应用型人才需求社会逻辑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

  三、坚持课程内涵建设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高校内涵建设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精细化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切实走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道路,就必须对学科专业、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方向等进行科学定位。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于一体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教学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1.课程建设能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内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学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专业是按社会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要求设置的,但其在特定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动态变化的,而这种动态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的。

  2.课程建设能塑造优秀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在信息、资源和技能等方面达到高度的互补性,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由于科学迅速的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教学团队机制,这不仅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更是实现“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重要职能的要求。这也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根本,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建设既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又可以促进专业发展。各专业都应加强教材建设,目前各专业的教材版本颇多,但大多数是通用性教材,而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材甚少,能够和课堂案例教学以及实训教学同步的教材更是稀缺。因此有条件的应用型院校,要做好应用型教材的编写工作,包括理论课程教材和实践课程教材,将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并组织出版有特色的应用型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立体化教材建设。

  4.课程建设重点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怎样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性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明确各章节给学生传授哪些主要的知识点和必要的辅助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在联系,将课程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把知识的相关性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结构设计。

  5.课程建设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将知识、思维、原则、精神等与实践连接起来的桥梁,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选择多种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包括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也包括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把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组合运用。

  6.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保证这一任务和目的的实现,就必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体系,使高校课程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课程建设教学科学化就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耕文化推荐期刊,以课程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起课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课程教学状态信息反馈系统、课程教学过程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课程建设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编号:4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