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04:10

  本文关键词: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分化不仅体现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分化,而且也表现为人们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分化。社会分化使那些原本简单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比如家庭成长的环境不同,缺乏互相理解,这些由社会分化映射在校园同学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很简单,但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这种简单的环境变得复杂和多样,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难以奏效,体现在教学质量上就是学生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种教学环境的改变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教学资源的分配的公平性也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依赖于经济政治发展的,在社会重大变革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异常艰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对于当代的社会环境背景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在现代社会变革的形势下,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往往造成成教育与现实的脱节,这就对思想政治的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社会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社会分化的影响,因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价值观念逐渐变得多种多样。大学生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人,其思想、心理都还不成熟,社会环境的变革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在社会分化的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也深受影响,处于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社会分化的最大的影响就体现在经济上,反映到校园大学生身上就是迥异的消费观念。现代大学生在经济条件上的好坏明显,消费意识和水平也在生活习惯中体现出反差。表面上体现出的是学生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本质上则是反映了学生由于价值观和文化受到冲击导致生活状态的混乱。因此,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教育的创新,如何让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都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子并指导自己前行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教育在形式、内容、方式上都要做出改变以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长环境,促进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分化中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总结分析了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的群体特征,阐述了社会分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从实际出发,探讨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措施。第一章从社会分化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即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主体,有别于社会上其他群体。阐述了社会分化时期大学生群体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社会分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第二章探讨了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具体从价值多样性、贫富分化、教育差异以及教师情感四个方面来谈。这部分内容为后续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做了铺垫。第三章是根据前两章所列举的社会分化的影响,阐述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第四章总结了前面三个部分中社会分化与大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在社会加速分化情况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社会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2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9-10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2
  • 第2章 社会分化视阈中的大学生群体12-18
  • 2.1 社会分化与大学生群体的形成12-13
  • 2.2 社会分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13-14
  • 2.3 社会分化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14-18
  • 第3章 社会分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18-25
  • 3.1 价值多样的渲染18-20
  • 3.2 贫富分化的冲击20-22
  • 3.3 教育差异的影响22-23
  • 3.4 教师情绪的感染23-25
  • 第4章 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要求25-28
  • 4.1 思想政治教育要社会化25-26
  • 4.2 思想政治教育要生活化26-27
  • 4.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个性化27-28
  • 第5章 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措施28-36
  • 5.1 教育内容的创新28-30
  • 5.2 教育方法的创新30-31
  • 5.3 主体能力的创新31-33
  • 5.4 教育机制的创新33-36
  • 结语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0
  • 个人简介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军;“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虎学;;社会分化:彰显分工的社会话语[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3 马子麟;社会分化的调控:准则、周期、模型[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3期

4 李振;我国社区中介组织参与下的社会分化和整合机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文军,朱士群;社会分化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影响[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2期

6 彭拥军;中国社会分化与教育选拔状况分析(1949~1978)[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7 邢虹文;;网络消费的群体特征与社会分化[J];电影新作;2001年01期

8 田华;论当代社会分化中的新生弱势群体[J];学术探索;2001年03期

9 崔凤,张海东;社会分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及其政策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姚万禄;现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后果考察[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家博;;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特征刍议[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沙志芳;;加快农村社会分化重构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李济春;;浅谈当前农村社会分化原因及治安管理对策[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5 于长江;;社区内部社会分化与社区认同感[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6 汪前元;朱光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晓升;;构建和谐社会需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体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郑宇硕;;这份工做好了吗?——评价曾荫权政府的表现(节选)[A];当代港澳研究·第6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平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建设:修复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分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 张秀梅;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力作[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人员;英国骚乱与国家暴力:新自由主义的诅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构建和谐社会须注重三大社会效应[N];铁岭日报;2007年

5 张曙光;合理的“分界”与合法的“越界”[N];光明日报;2008年

6 孙立平;社会分化与利益表达[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 赵国军;“财政悬崖”折射美国社会分化[N];文汇报;2012年

8 查雯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从泰国到中东[N];东方早报;2012年

9 尚军;社会分化:美国大选过后添新愁[N];中国国防报;2004年

10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制度安排[N];南方周末;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倩;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2 李修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化与政治调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江玲;在社会分化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华军;发展的挑战:山地道路与社会分化[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振兴;当代我国社会分化对人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8年

6 何朝银;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分化问题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亚宁;村落的社会分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蒙;社会分化背景下我国各阶层利益表达均衡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9 张婷;农转非:国家建构下的农民身份选择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分化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7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67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1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