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应用技术型大学
【摘要】:经过18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0%,进入了理论界公认的后大众化化阶段。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为背景,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与应用技术型大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对策与路径。本研究认为,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学生入学形态的变化,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工学交替的学习形式,倒逼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学习内容的技术性,助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终身教育观念的强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加快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有其必然性。本研究同时对相关国家后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征也有一些差异,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本研究认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运经济发展转型而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加快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有其必要性。本文研究还对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探讨了德国应用技术型的入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经验,得出了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能力为本位”推进教学改革,以“双师型”教师为特点建设师资队伍的几点启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最后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路径,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相应对策。在政府方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立法管理,规范约束;强力推进,政策支持。在学校方面:需要学校主导,敢于作为。特别是学校应认清形势,该转变观念,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行产学研合作。在社会方面,需要社会支持,民众合作。企业在用人方面应该重能力轻学历符号,民众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社会应该形成学习化社会。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只有这三个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创办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27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问题的提出12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4
- 1.2.1 研究的目的12-13
- 1.2.2 研究的意义13-14
- 1.3 文献综述14-25
- 1.3.1 关于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研究14-20
- 1.3.2 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研究20-25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5-27
- 1.4.1 研究思路25-26
- 1.4.2 研究方法26-27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相关理论分析27-34
- 2.1 核心概念界定27-30
- 2.1.1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27-28
- 2.1.2 应用技术型大学28-30
- 2.2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理论30-34
- 2.2.1 高等教育层次划分理论30-32
- 2.2.2 职业教育理论32-34
- 第3章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34-43
- 3.1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加速发展之必然34-37
- 3.1.1 入学形态的转变,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34-35
- 3.1.2 工学交替的学习形式,倒逼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35-36
- 3.1.3 学习内容的技术性,助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36
- 3.1.4 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36-37
- 3.2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是后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37-43
- 3.2.1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呼唤应用技术型大学加速发展37-41
- 3.2.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41-43
- 第4章 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43-50
- 4.1 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特点43-47
- 4.1.1 办学目标的明确性43-44
- 4.1.2 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44
- 4.1.3 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及跨学科性44-45
- 4.1.4 师资队伍建设的多层次性45
- 4.1.5 实践教学多样性45-46
- 4.1.6 科研注重应用性46-47
- 4.2 对我国的启示47-50
- 4.2.1 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47-48
- 4.2.2 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48
- 4.2.3 以“能力为本位”推进教学改革48-49
- 4.2.4 以“双师型”教师为特点建设师资队伍49-50
- 第5章 我国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路径50-59
- 5.1 政府主导政策引导50-53
- 5.1.1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50
- 5.1.2 立法管理规范约束50-51
- 5.1.3 政府推进政策支持51-53
- 5.2 学校主体,敢于作为53-55
- 5.2.1 转变观念,认清形势53-54
- 5.2.2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54
- 5.2.3 实行产学研合作54-55
- 5.3 社会支持,民众合作55-59
- 5.3.1 企业:重能力轻学历符号56
- 5.3.2 民众:树立终身教育理念56-57
- 5.3.3 社会:形成学习化社会57-59
- 第6章 结语59-62
- 6.1 结论59-60
- 6.2 研究的创新点60
- 6.3 研究前景展望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71
- 个人简介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鹰;;课堂提问的功能与应用技术[J];山东教育科研;1990年02期
2 马州生;;《PLC应用技术》教改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3年27期
3 孙诚;杜云英;;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2期
4 翟耀章;;发挥中专潜力面向社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J];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12期
5 姜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和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08期
6 何金平;邹平;杨丽宏;徐延宇;;试点探索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0期
7 孟庆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10期
8 杨睿宇;马箫;;浅议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J];商;2014年04期
9 夏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的特色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3期
10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应用技术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根香;;在苏州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暨农凯牌生态制剂应用技术交流会上的汇报[A];第七届全国肥料双交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英姿;蒋志坚;;突出行业特色,构建“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体系[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小珍;徐瑞云;陈桂娥;姚跃良;唐意红;;应用技术型化学化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肖睿书;陈如融;潘玉纲;吴贤华;徐承标;方文秀;;节能型倒流防止装置应用技术研究[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5 刘学浩;相陪;刘明;;食品冷库节能及其应用技术[A];第六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礼先;;雨水 中水在朝阳区园林绿地中的应用技术[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7 梁晔;周海燕;葛艳;李健;;以实践为驱动,培养应用技术型IT人才[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福征;吴宗道;蔡可玉;;SEM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技术[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9 白胜西;;健康管理中的健康评估研究[A];贵州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10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丽丽;我省将试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N];甘肃经济日报;2014年
2 吴晶晶;我国核应用技术产业发展将“提速”[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一娟;核应用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广阔[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记者 曹继军;上海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挂牌[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文君;德国应用技术研发基地科技园区落户石家庄[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6 黄淮学院院长 介晓磊;加快提升转型发展水平 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N];河南日报;2014年
7 记者 龚雪 特约记者 梁炜;11所本科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N];湖北日报;2014年
8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陆建非;转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怎样起步[N];光明日报;2014年
9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卢彩晨;地方本科转向应用技术型:难点与突破[N];光明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王敬照;10所本科高校将转型应用技术大学[N];河北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健;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向反馈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雷蕾;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阙明坤;建设我国高水平民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马丽颖;CDIO理念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影视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明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路径及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陈慧颖;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7 欧阳杨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赵紫燕;以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吕丽芳;广西地方政府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10 汪文婷;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2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7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