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2 23:01

  本文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江大学》 2014年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王肖  

【摘要】: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2011计划”,着力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分别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面向行业的协同创新中心,是指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合作模式,即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基于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论文的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接着调研了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状况,最后对相关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将目前国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情况归纳为十个方面,其中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4.3%)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23.3%)(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截止到2013年12月30日的所检索的文献,下同)的研究最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中,大部分的学者都是从知识管理、合作动力、利益分配、协同模式等方面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他们侧重于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本身的运行机制,而不是基于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在本章的最后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定义。 在论文的第二章,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国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拔尖创新人才出现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在出现困境的原因探析上,我认为出现困境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所共同造成的。 在论文的第三章,主要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主要成就、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个方面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其中以“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案例着重分析了它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中心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方式、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论文的第四章,以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背景、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经验、工程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工程研究中心对我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下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其中着重分析了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学生的机构即学生理事会,工程研究中心的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研究生、高中生和企业中接受培训的人员,并分别探讨了工程研究中心是如何实施各类人才培养的。接着又分析了工程研究中心课程设置的特色,最后总结了工程研究中心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 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培养途径和环境保障机制。在制度体系上,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学管理体系(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在运行机制上,以“会员制”为依托,形成“教授会”和“咨询委员会”共同管理机制;在培养途径上,构建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意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倡导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和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在环境保障机制上,完善产学研创新的政策制度,加快产学研立法、税法改革等等;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大学(学术版);2011年08期

2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年04期

3 叶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1期

4 潘云鹤 ,路甬祥 ,韩祯祥 ,吕维雪 ,吴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11期

5 仝兴华;刘衍聪;;探索柔性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9期

6 李祖超;国旗;;论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J];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7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6期

9 莫少群;工程研究中心:美国大学与工业关系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4期

10 包水梅;李世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源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春艳;;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综述[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王继杰;;论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教育的管理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3 成良臣;;现代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新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杨艳;;关于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森林;陈光玖;张斌;;产学研联盟自主创新模式的机理及实证研究——以中国石油产业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6 孙爱东;;论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7 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刘继荣;;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8 周美云;谭绍早;;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广东化工;2012年04期

9 赖聪聪;何慧芳;;广东省产学研战略联盟探讨[J];广东科技;2008年13期

10 何会民;潘雪增;;“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启芬;刘习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2 孔惠;陈家庆;周翠红;桑义敏;常俊英;;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阳;李建民;刘晓阳;宋娜;郑艳伟;;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4 阴可;张永兴;;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小松;杜垲;陈振乾;张辉;蔡亮;;优化学科教学资源创新制冷空调专业培养模式[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6 苏帆帆;刘道之;;电信运营商创新战略的管理与实践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曹宇东;何毅;赵剑衡;李雷;;交叉学科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以物理与生物医学交叉实验室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潘锡杨;;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机制探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宏;;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冲突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康乐;大学社会责任理念与履行模式[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周来新;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4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丽娜;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6 李小丽;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廷;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谢凌凌;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构建、运行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余康;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机制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文艳;植物品种权合作实施伙伴选择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低效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杜钟珊;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丁晶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丁锴;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伍凤平;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戴荣亮;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贾姗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媛;;高等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2 石忆邵;专业镇: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J];城市规划;2003年07期

3 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 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大学(学术版);2011年08期

4 许庆瑞;;应用全面创新管理提高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5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6 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7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任国清;王学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堪忧[J];教育与职业;2007年28期

9 宋李俊;周康渠;梁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的知识流动与组织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10 周芳检;雷志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结合与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翟帆 赵秀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3 王泽应;[N];光明日报;2007年

4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力;[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评论员;[N];科技日报;2011年

6 ;[N];人民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祖超;国旗;;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22期

3 衡翠;李丹;移峥峰;;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4 卢建飞;史文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5 刘齐军;柳珑;;《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S1期

6 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01期

7 王银玲;张华;阎世梁;;普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7期

8 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04期

9 李忠云;樊鹏;陈新忠;;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及启示——以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71位院士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10 朱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彬恒;陈遇春;;坚持改革与建设并重 推进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沈昌亚;;深化教育培训改革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3 郝克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温亚;刘伟;陈权;;拔尖创新人才心理韧性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以研究生为例[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卢秀萍;李瑞宁;;依托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构建轻工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俊;李新华;;地方性工科院校电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忠;陈遇春;;农林高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亢晓梅;方芳;;境外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及启示[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9 巩翔;;美国工程领导教育的特点及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罗光缉;;试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郝克明;[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曹建文;[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周丹波;[N];甘肃日报;2007年

4 杨帆 李学峰;[N];辽源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文亭;[N];江西日报;2010年

6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副秘书长 叶之红;[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任丽梅;[N];中国改革报;2011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杨明方;[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旗;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高晓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霜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永雷;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徐昕;拔尖创新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范兢业;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杨淞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张艳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沈田;信息生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0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60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