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二十多年大学科技园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关于大学科技园的理论、运营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多。大学科技园已逐渐成为上海高等学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同时习总书记2014年5月上海考察一行中,明确提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上海已具有国内创新高地的资源优势和引领我国科技竞争力发展的重任,而且也对上海提出继转型发展后的新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因此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把握其功能功能,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梳理了大学科技园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包括大学科技园的概念、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以及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研究。总结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有关经验,界定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内涵,比较大学科技园与科技园的区别。其次,介绍了全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总体发展现状,对其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与北京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比较分析,得出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下上海市国内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大学科技园区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站在企业、政府、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等多元视野,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上海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指导下,对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借以功能变化及发展趋势来探讨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的构建。同时,从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角度设计对园区整体服务满意度测评,以便全面评价园区的综合实力,并主要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对上海市的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多元视角,从政府、园区及大学多层面考虑制定出提高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综合绩效评价 服务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赋予大学科技园更高的使命12
- 1.1.2 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成长极和源动力12-13
- 1.1.3 构建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现实紧迫性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
- 1.2.2 实践意义13-14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14-17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思路15-17
- 1.4 研究创新点17
- 1.4.1 运用多角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综合绩效评价17
- 1.4.2 运用新的目标定位来进行大学科技园绩效指标的选取与设计17
- 1.5 相关概念界定17-22
- 1.5.1 大学科技园的相关概念界定17-20
- 1.5.2 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的概念界定20
- 1.5.3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界定20-22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22-33
- 2.1 理论基础22-26
- 2.1.1 三元参与理论22-23
- 2.1.2 孵化器理论23
- 2.1.3 三螺旋创新理论23-24
- 2.1.4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24
- 2.1.5 区域创新理论24-25
- 2.1.6 生态位理论25-26
- 2.2 文献综述26-31
- 2.2.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研究综述27-28
- 2.2.2 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综述28-29
- 2.2.3 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综述29-31
- 2.3 相关研究述评31-33
- 2.3.1 研究的贡献31
- 2.3.2 研究的不足31-33
- 第三章 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33-57
- 3.1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33-34
- 3.2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情况34-44
- 3.2.1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34-36
- 3.2.2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分布情况36-41
- 3.2.3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发展情况41-43
- 3.2.4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情况43-44
- 3.3 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现状分析44-48
- 3.3.1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45-46
- 3.3.2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发展特征46-48
- 3.4 京沪两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比较48-53
- 3.4.1 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49
- 3.4.2 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49-53
- 3.5 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53-57
- 3.5.1 产学研结合水平有待提高53-55
- 3.5.2 资本筹集存在障碍55-56
- 3.5.3 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尚需完善56-57
- 第四章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57-71
- 4.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57-59
- 4.1.1 大学科技园的传统功能定位57-58
- 4.1.2 大学科技园具有世界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的功能定位58-59
- 4.2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59-61
- 4.2.1 大学科技园将转向国际化发展60
- 4.2.2 大学科技园将转向协同创新网络发展60
- 4.2.3 大学科技园将转向土地集约化和全要素、全过程的生态模式60-61
- 4.3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1-67
- 4.3.1 指标选取的总体思路61
- 4.3.2 指标选取的原则61-62
- 4.3.3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62-65
- 4.3.4 各项指标的说明65-67
- 4.4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建立67-71
- 4.4.1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原则67-68
- 4.4.2 建立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68-69
- 4.4.3 各项指标的说明69-71
- 第五章 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71-90
- 5.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71-75
- 5.1.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71-72
- 5.1.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情况72-73
- 5.1.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济发展情况73-75
- 5.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75-84
-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75-81
- 5.2.2 基于规则的评价方法81-83
- 5.2.3 评价结果分析83-84
- 5.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满意度调查84-90
- 5.3.1 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84-85
- 5.3.2 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85-88
- 5.3.3 满意度调查数据结果分析88-90
- 第六章 提高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的对策建议90-95
- 6.1 政府层面对策90-91
- 6.1.1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科技园专属的配套政策设计90-91
- 6.1.2 对园区进行战略方向定位指导,全面对接和融合区域发展重点大局91
- 6.2 园区层面对策91-93
- 6.2.1 进行园区企业绩效评估,健全现代服务支撑体系91-92
- 6.2.2 加强园区企业合作交流,形成产业集群式的合作网络92
- 6.2.3 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92
- 6.2.4 积极开展国际研发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创新能级92-93
- 6.3 大学层面对策93-95
- 6.3.1 加强产学研合作,评估产学研合作效果93
- 6.3.2 提高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认知,提供园区所需资源支撑93-95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95-96
- 参考文献96-101
- 附录101-10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05-106
- 致谢106-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学科技园呼之欲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1期
2 范德清,施祖麟,罗建北,安红平,罗茁;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7期
3 范德清,施祖麟,罗建北,安红平,罗茁;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8期
4 ;武汉大学科技园隆重奠基[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年04期
5 ;中国将建百个大学科技园[J];教学与管理;2000年11期
6 ;中国大学科技园协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纪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1期
7 胡熙华,聂华;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唐良智;大学科技园发展研究[J];长江论坛;2001年02期
9 杨留印,聂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园被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7期
10 陈劲,张平,尹金荣,王绳兮,葛朝阳,胡建雄;中国大学科技园建园与运作模式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沁平;;大胆探索 注重创新 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新台阶[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2 周诚君;洪银兴;;大学科技园:制度、环境与发展[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范德清;;关于发展大学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建议[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黄丽华;;大学科技园创新主体研究[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费莹;;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运作模式创新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6 李岩;;地方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思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李宇;;嵌入大学科技园的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及其区域创新驱动模式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宋宝安;;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促进贵州大学科技跨越式发展[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刘晓雯;;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与城市互动发展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10 曲绍卫;韩晨光;;论我国大学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基于2000年以来科技成果的统计与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推动大学科技园事业再上新台阶[N];科技日报;2003年
2 苏群 宋波;大学科技园发展研讨会召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3 尚哲;浙江大学科技园全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4 ;行动起来 促进大学科技园和地方经济的结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陈晓春;我省新增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N];新华日报;2010年
6 黄松光 王小草;温州市大学科技园 通过省级认定[N];温州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苗家生;用新观念新举措建设大学科技园[N];光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吴明亮;校地合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N];南京日报;2012年
9 沈阳大学政法学院 张卓群 李庆杨;大学科技城具有科学导向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邓淑华;上海大学科技园:多措并举推进产学研合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旭;产业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功能探析[D];东北大学;2013年
3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韩春民;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冯伟;大学科技园适应性规划设计模式的探索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霞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大学科技园[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庆国;我国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阳凌峰;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郑颖;基于利益博弈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巍;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芳喜;我国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薛建鹏;农业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尹金荣;大学科技园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韩野;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模式与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56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65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