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5:2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机制 培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决定了其拥有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因此,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薄弱,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本文在厘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梳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状况,同时指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探究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个人内在生成机制和外在培育机制。内在生成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心理机制、动力机制、能力机制。在心理机制中,社会责任认知是诱导力量,社会责任情感推动着责任感的形成,社会责任心理认同是责任感形成的重要环节;道德需要和利他行为分别是推动责任感的内在、外在动力,自由意志是责任感形成的动力保障;能力机制则包括个体身心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辨别能力、责任意志能力和责任行为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外部培育机制则分别从培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高校要更新培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法治教育和道德培育相结合、回归生活;同时转变培育目标,做到培育目标去功利化,坚持目标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育,培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法治意识教育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生命教育;在培育的具体方式上,要构建学生参与的机制,坚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责任冲突情景上进行责任培育,在挫折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在培育合力上,学校要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凝聚校内和校外的培育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机制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选题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7
  • 1.2.1 国外研究情况13-15
  • 1.2.2 国内研究情况15-17
  • 1.3 研究方法17
  • 1.3.1 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17
  • 1.3.2 比较研究法17
  • 1.3.3 多学科的研究方法17
  • 1.4 研究创新之处17-19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释义及其相关理论19-26
  • 2.1 责任、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的释义19-21
  • 2.1.1 责任与责任感19-21
  • 2.1.2 社会责任感21
  • 2.2 社会责任感相关理论梳理21-26
  • 2.2.1 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梳理22-23
  • 2.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23-24
  • 2.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24-26
  • 第3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的现状26-36
  •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表现26-30
  • 3.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上26-27
  • 3.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27-30
  •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存在的问题30-36
  • 3.2.1 培育理念具有片面性31-32
  • 3.2.2 培育目标具有功利性32-33
  • 3.2.3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33
  • 3.2.4 培育方式具有单一性33-34
  • 3.2.5 学校培育缺乏合力34-36
  • 第4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在生成机制36-44
  •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心理机制36-38
  • 4.1.1 社会责任认知是诱导力量36-37
  • 4.1.2 社会责任情感是推动力量37
  • 4.1.3 社会责任心理认同是重要环节37-38
  • 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动力机制38-40
  • 4.2.1 道德需要是内在思想推动力38-39
  • 4.2.2 利他行为是外在推动力39
  • 4.2.3 自由意志是重要保证39-40
  •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能力机制40-44
  • 4.3.1 个体身心和自我意识的发展40-41
  • 4.3.2 社会责任感的辨别能力41-42
  • 4.3.3 社会责任意志能力42
  • 4.3.4 社会责任行为能力42-44
  • 第5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外在培育机制44-57
  • 5.1 更新培育理念,搭建理念引领机制44-46
  • 5.1.1 以学生为本44-45
  • 5.1.2 法治教育和道德培育相结合45-46
  • 5.1.3 回归生活的培育理念46
  • 5.2 转变培育目标,构建目标导向机制46-48
  • 5.2.1 坚持系统性和层次性47
  • 5.2.2 去功利化47-48
  • 5.3 关注个体,构建个体化内容机制48-51
  • 5.3.1 法治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48-49
  • 5.3.2 权利和义务教育49-50
  • 5.3.3 生命教育50-51
  • 5.4 创新培育方式,构建“主体参与”机制51-54
  • 5.4.1 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51-52
  • 5.4.2 责任冲突法52-53
  • 5.4.3 挫折教育法53-54
  • 5.5 凝聚培育合力,构建协同机制54-57
  • 5.5.1 凝聚“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合力54-55
  • 5.5.2 协同教学育人与管理育人55-56
  • 5.5.3 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56-57
  • 结语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心怡;于迪;高长青;;“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1期

2 周晔;;构建高校创新文化的培育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05期

3 郭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以黄石高校大学生研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年12期

4 杨丽丽;兰玉杰;刘国城;;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培育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栾茂峰;;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李静;李宁;张默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宋艳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吴晓庆;兰天;;“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培育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年01期

9 曹丽萍;;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机制之基本模式和特征分析——以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互动为视角[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陈菊平;谢雅维;刘思维;;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机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Ya;;新形势下后备管理人员培育机制初探[A];上海市烟草系统2010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经管类)[C];2011年

2 易训华;魏大鹏;;突破性创新资产与新兴战略产业培育机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N];光明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在探索建立培育机制上下功夫[N];战士报;2009年

3 记者 王龙飞;培育销售超亿元 企业100户[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赵爱玲 重庆市武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马奇柯;如何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长效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创立培育机制 激活内生动力[N];新农村商报;2014年

6 周学馨;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其培育机制[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余光贤;上海石化为劳模建“家”[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西沐;文化发展不仅仅是产业化[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早报记者 张婧;25名NBA球员托起最豪华CBA,高收益下人才培育机制仍待考验[N];东方早报;2012年

10 胡春才;培育机制红利[N];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沈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孙哲;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慧静;山东省自主创新能力及培育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李文涛;大学精神培育机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蓓琳;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超;高校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机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9 何润宝;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翟秀峰;沈阳市大学生“村官”培育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84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684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8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