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构成与协同开发途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构成与协同开发途径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不足是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源,为此,提升他们的可雇佣能力,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其可雇佣能力模型,了解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水平和开发现状,探寻协同开发的途径。本文首先对有关可雇佣能力构成与开发途径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并且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本文的实证研究以本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并使用excel和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模型的构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的所有可雇佣能力,再由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补充,最终形成量表,发给企业雇主,由雇主对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以及毕业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模型构建是通过因子分析的主层次分析法进行的,最终确定了五个因子共38项可雇佣能力。(2)调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开发现状。了解毕业生采取过的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并由毕业生对各个途径的有效性进行打分,了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的建立提供思路。(3)探索协同开发的途径。根据目前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基于协同原理的以高校为主,包括政府、企业、中介培训机构和毕业生个人的多主体共同开发的途径。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专业和岗位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可雇佣能力模型,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国内可雇佣能力的研究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协同开发途径,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还为其他专业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的模型和协同开发途径构建提供了思路,为缓解就业压力、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可雇佣能力 模型构建 协同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7.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3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9-12
- 1.1.1 选题背景9-11
- 1.1.2 选题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0
- 1.2.1 可雇佣能力内涵的国内外研究12-13
- 1.2.2 可雇佣能力构成的国内外研究13-18
- 1.2.3 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国内外研究18-20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20-23
- 1.3.1 研究内容20-22
- 1.3.2 研究方法22-23
- 2 相关理论23-28
- 2.1 可雇佣能力的界定23-24
- 2.1.1 可雇佣能力的定义23
- 2.1.2 相关概念辨析23-24
- 2.2 理论基础24-28
- 2.2.1 人力资本理论24-25
- 2.2.2 胜任力理论25-26
- 2.2.3 协同理论26-28
- 3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模型构建—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28-39
- 3.1 可雇佣能力量表的构建28-30
- 3.1.1 德尔菲专家小组的成立28
- 3.1.2 德尔菲问卷设计28-29
- 3.1.3 问卷发放与回收29-30
- 3.1.4 问卷的结果分析30
- 3.2 可雇佣能力模型构建30-39
- 3.2.1 问卷设计30
- 3.2.2 调查过程30-31
- 3.2.3 信度分析31-33
- 3.2.4 因子分析33-39
- 4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水平调查—基于工商管理专业39-45
- 4.1 研究设计39-40
- 4.1.1 问卷设计39
- 4.1.2 调查过程39
- 4.1.3 数据处理39-40
- 4.2 数据处理结果40-45
- 4.2.1 就业岗位类型分析40
- 4.2.2 可雇佣能力水平现状分析40-45
- 5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现状调查—基于工商管理专业45-57
- 5.1 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现状调查45-48
- 5.1.1 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问卷编制依据45
- 5.1.2 可雇佣能力开发途径问卷指标构建45-46
- 5.1.3 问卷调查过程46
- 5.1.4 数据处理结果46-48
- 5.2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信息48-54
- 5.2.1 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开发48-50
- 5.2.2 毕业生更加重视自身可雇佣能力的开发50-51
- 5.2.3 高校开发方式更加科学有效51-52
- 5.2.4 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52-54
- 5.3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开发存在的问题54-57
- 5.3.1 可雇佣能力开发方式存在偏差54
- 5.3.2 高校开发重视度不够54-55
- 5.3.3 开发主体各自为政55-57
- 6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协同开发策略与途径57-66
- 6.1 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57-59
- 6.1.1 政策支持57-58
- 6.1.2 制度保障58-59
- 6.2 高校是主导59-62
- 6.2.1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培养理念59-60
- 6.2.2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课程改革60-61
- 6.2.3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实践环节61
- 6.2.4 基于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就业指导61-62
- 6.3 企业作为战略伙伴62-64
- 6.3.1 实习62
- 6.3.2 培训62-63
- 6.3.3 校企合作63-64
- 6.4 毕业生是主体64
- 6.4.1 态度上重视可雇佣能力的开发64
- 6.4.2 行动上配合可雇佣能力的开发64
- 6.5 协同开发途径64-66
- 7 结论66-68
- 7.1 研究结论66-67
- 7.2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67
- 7.2.1 本文创新点67
- 7.2.2 本文不足67
- 7.3 未来研究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2
- 附录 172-75
- 附录 275-77
- 附录 377-81
- 附录 481-83
- 致谢83-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4-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宽平;;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北方经贸;2016年01期
2 郝喜玲;梁中;;可雇佣理论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1期
3 王大成;刘鸿宇;;企业参与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模式研究[J];学术交流;2014年06期
4 倪超美;;基于可雇佣性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诌议[J];北方经济;2013年12期
5 邹小玲;叶龙;;成长型可雇佣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变化趋势[J];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顾露雯;汪霞;;英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研究:内涵、维度与课程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5期
7 束方银;;英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发展、动因与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05期
8 李晓婷;;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8期
9 钱铭;汪霞;;澳大利亚高校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以墨尔本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10 王丽娜;;可雇佣技能生成机制与人才培养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云梅;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妞;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 黄金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锐;企业中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4 王岚;员工可雇佣性对职业生涯管理及其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张星;“卓越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记娟;员工可雇佣能力与工作不安全感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陈娜;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苗苗;企业基层管理者可雇佣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9 莫国志;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吴慧敏;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8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728169.html